李彥哲
【摘要】慢性支氣管炎呼吸科的常見病,其發病與多種因素相關。中醫依據臨床癥狀將其歸類,從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等方面進行研究,并運用中藥的獨特優勢治療,為此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關鍵詞】慢性支氣管炎;中醫分析;中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1
慢性支氣管炎[1](chronic bronchitis),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臨床中以咳嗽、咳痰為主癥,或有喘息。本病的診斷依據是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或更長時間,連續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它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的疾病,如肺結核、肺膿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哮喘、食管反流綜合征等。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可能是多種環境因素與機體自身因素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病理上可見到支氣管上皮細胞變性、壞死、脫落,后期出現鱗狀上皮化生,各級支氣管壁均有多種炎癥細胞浸潤,進一步發展成阻塞性肺氣腫時見肺泡腔擴大,肺泡彈性纖維斷裂。臨床上可通過X線檢查、呼吸功能檢查、血液檢查及痰液檢查等多種實驗室及其他輔助檢查確診。
在祖國醫學中沒有此種病名,但根據其癥狀歸屬于中醫的“咳嗽”、“喘病”、“肺脹”等范疇。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但與肝、脾關系密切,久病及腎。其病因主要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在內傷咳嗽中,病理因素主要是“痰”與“火”。痰濕犯肺者,多因濕困中焦,水谷精微不能上輸養肺,反而聚生痰濁,上干于肺,久則肺脾氣虛,氣不化津,痰濁更易滋生,故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久病及腎,以致肺虛不能主氣,腎虛不能納氣,由咳發展為喘。但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而發,均是由于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導致。同時,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又可相互轉化:外感咳嗽遷延不愈,邪傷肺氣,肺臟日傷,可逐漸轉為內傷咳嗽;內傷咳嗽,肺氣虛弱,衛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或加重,氣候轉冷更加明顯,故二者可互為因果。
中醫在本病的治療上,也主要從外感、內傷兩方面考慮。在外感咳嗽辨證中:(1)風寒襲肺型,應以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為主,用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避免過于溫燥辛散傷肺;(2)風熱犯肺型,應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桑菊飲加減,如有夏令夾暑癥狀,應加六一散;(3)風燥傷肺型,應疏風清肺、潤燥止咳,用桑杏湯加減(另有屬涼燥類,乃是燥邪與風寒并見,應以杏蘇散加減)。在內傷咳嗽辨證中:(1)痰濕蘊肺型,除基礎癥狀外,還會出現每天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后加重,應燥濕化痰、理氣止咳,用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癥狀平穩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調理,或杏蘇二陳丸標本兼顧;(2)痰熱郁肺型,應清熱肅肺、豁痰止咳,用清金化痰湯加減;(3)肝火犯肺型,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應清肺瀉肝、順氣降火,用黛蛤散合瀉白散加減;(4)肺陰虧虛型,應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用沙參麥冬湯加減。應注意的是,外感忌用斂肺、收澀的鎮咳藥,以防肺氣不宣,邪戀不去而致久咳傷正,必須因勢利導,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內傷忌用宣肺散邪之法,以免耗損陰液,傷及肺氣而致正氣愈虛,應調護正氣,標本兼顧。
本病的治療可有治上、治中、治下的區分。治上是指肺,主要用溫宣、清肅兩法,是直接對咳嗽主病臟腑的治療。治中是指脾,運用健脾化痰、補脾養肺之法,前者適用于痰濕盛、標實為主者;后者適用于脾虛肺弱、脾肺兩虛者。治下是指腎,咳嗽日久,咳而氣短,可考慮用治腎(益腎)的方法。咳嗽的輕重可以反映病邪的盛衰,但因正虛不能勝邪,咳嗽輕微者,應加以警惕。總之,咳嗽作為人體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在治療中要注意審證求因,切勿見咳止咳。
慢性支氣管炎是我國的常見病,尤其以老年人多見,其患病率占老年人患病總數的10%-15%,且老年人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身體逐漸虛弱,抵抗力下降,導致本病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2]。同時,臨床研究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并發骨質疏松癥的患者高于對照組,與腎也有聯系[3],這也印證了中醫久病及腎的原理。所以,本病的重點在于預防,應提高機體的衛外功能,增強皮毛腠理的抗病能力。還要注意氣候變化,防寒保暖。同時,在飲食方面不宜甘肥、辛辣及過咸,避免刺激性氣體傷肺。適當參加鍛煉,勞逸結合,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對于平素易于感冒的患者,可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按摩迎香穴,夜間艾熏足三里等保健穴。由于內傷咳嗽多呈現慢性、反復發作性,故應當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可根據病情適度選擇山藥、百合、枇杷、荸薺等養陰潤肺食物。對于久咳自汗出者,可酌情選擇玉屏風散、生脈飲服用。緩解期應堅持“緩則治本”的原則,補虛固本以圖根治。
參考文獻
[1] 葛均波,徐永健.慢性支氣管炎[M].西醫內科學,2013,3.
[2] 許 暉.慢性支氣管炎與年齡、吸煙的關系[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1):157.
[3] 高 振,王先敏.慢性支氣管炎中醫證-治用藥的性味及歸經規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0(17):281-28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