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目的 探討圍手術期不同抗凝策略對病竇綜合征(SSS)合并心房顫動(AF)患者起搏器植入術后囊袋相關并發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抗凝藥物治療的的SSS合并AF需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參照組在圍手術期中應用低分子肝素橋接治療,觀察組則不中斷應用華法林,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囊袋相關并發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 參照組出現3例囊袋血腫,其中1例囊袋破潰拔除起搏系統;觀察組出現1例囊袋血腫,經處理后恢復良好;兩組患者均在術后第3個月隨訪時恢復較好,且并未發生血栓栓塞事件。結論 SSS合并AF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圍手術期給予不同抗凝藥物均不能增加相關并發癥,且未出現血栓栓塞事件。
【關鍵詞】圍手術期;抗凝;病竇綜合征;心房顫動;囊袋并發癥;血栓栓塞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病竇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升高,患病者大多數需永久植入心臟起搏器。故如病竇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患者在使用抗凝藥物治療期間植入永久起搏器,抗凝策略的制定就變得至關重要。而病竇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患者極易出現血栓栓塞,也不斷有研究證實,抗凝藥物的使用引發起搏系統的感染率相對較高[1]。為此,本研究筆者選取部分進行起搏器植入的病竇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患者在其圍手術期給予不同抗凝策略,重點分析患者在術后囊袋并發癥及血栓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進行抗凝藥物治療的的SSS合并AF需接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4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年齡>18周歲、符合心臟起搏器植入的IA類適應癥,本研究均已取得患者同意,并經由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59.1±9.61)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本次將圍手術期定義為永久起搏器植入前3天到植入后24 h。參照組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鈉(克賽)
1 mg/(kg·12 h)橋接治療,術后12 h服用華法林;觀察組患者在術前術后均不中斷華法林。術后7天,復查國際正常化比值(INR)值,并根據復查結果調整華法林計量,將INT值控制在2.0~3.0之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囊袋相關并發癥以及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參照組20例患者在術后3天內出現3例囊袋血腫,1例經沙袋壓迫后好轉,1例清創后好轉,1例清創后發現囊袋破潰致導線裸露,拔除起搏系統,將囊袋復舊。術后第3個月隨訪時囊袋均愈合良好;觀察組術后3天內出現1例囊袋血腫,且經過局部沙袋壓迫后好轉,隨訪時愈合較好。而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血栓栓塞事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能夠引起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嚴重并發癥。而心律植入裝置(CIED)相關感染是心律植入裝置術后最為嚴重的一種并發癥[2],患者一旦發生CIED感染,便會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多數情況下需要將整個起搏系統進行拆除,處理起來較為麻煩且棘手,并帶給患者及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大量文獻證實[3],CIED感染的發生與抗凝藥物的口服息息相關,但圍手術期若不服用抗凝藥物,極易增加血栓栓塞事件的發生率,因此,對需植入永久起搏器在應用抗凝藥物治療期間的SSS合并AF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抗凝策略是目前臨床一重大難題[4]。根據《瓣膜性心臟病指南》與《心房顫動指南》等中的建議,應在術前對患者血栓事件的危險性進行分級,高中危類患者應在圍手術期中斷抗凝藥物,給予低分子肝素橋接或普通肝素進行延續治療。但也不斷有循證醫學證據顯示,肝素橋接延續治療比使用華法林的出血風險更高一些,但兩種抗凝策略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發生率都明顯偏低,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不中斷華法林的觀察組患者并未出現嚴重囊袋相關并發癥,而進行低分子肝素橋接治療的參照組發生囊袋并發癥的例數與嚴重程度雖明顯高于對照組,但組間并無統計學意義,究其根底可能與本次研究用量較少有關,且兩組患者均為發生血栓栓塞。
綜上所述,在病竇綜合征合并心房顫動需植入起搏器患者圍手術期的抗凝策略與起搏器囊袋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有密切聯系,就本實驗來說,與低分子肝素橋接治療相比,不中斷華法林的效果稍好一些,但因本次樣本用量相對較少,仍需臨床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漆潤娣,夏盼盼,蔡 鋮,等.病竇綜合征患者右心房電學變化機制探討[J].海南醫學,2017(6):880-882.
[2] 馮若璇.心房顫動患者發生抗凝相關顱內出血后的抗凝策略[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8(2):169-172.
[3] 李 暢,顧 剛.心律植入裝置感染的預防和處理[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4(2):101-103.
[4] 王昌理,薄祿龍,鄧小明.圍手術期新型口服抗凝藥的調整策略[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7(11):1031-103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