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迎春 李元青
【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討在婦科手術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圍手術期護理風險評估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婦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成兩組,各39例。常規組實施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評估,對比兩組護理工作發生護理缺陷的幾率以及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結果 實驗組護理工作發生護理缺陷的幾率明顯優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婦科手術的護理工作中應用圍手術期護理風險評估,能夠有效降低護理工作中發生護理缺陷以及患者發生并發癥幾率的同時,改善患者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可在臨床中進行普及應用。
【關鍵詞】婦科手術;護理風險評估;圍手術期;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28..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婦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全部患者的臨床資料采取回顧性分析。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成兩組,各39例。常規組實施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平均年齡(52.4±12.1)歲,14例為子宮肌瘤切除術、12例為子宮切除術、13例為輸卵管切除術;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評估,平均年齡(54.6±13.7)歲,17例為子宮肌瘤切除術、10例為子宮切除術、12例為輸卵管切除術。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予常規組患者圍手術期常規護理,具體包括如下措施:手術前告知患者手術的相關事項,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指導患者家屬如何配合手術,在患者出院時,對其進行出院的相關健康指導等。
1.2.1 風險評估
首先,手術前風險評估。護理人員應該在手術前對患者的血糖,血液,肝、胃、腎等功能,麻醉分級以及手術方式等各項進行評分,并計算出患者的總分交給其主治醫生。再由醫生對患者的身心情況進行評估,制定具體的手術時間與計劃。
其次,手術后風險評估。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墜床或跌倒風險、自理能力、下肢靜脈血栓、壓瘡、肢體恢復、心理健康等內容進行評估,如遇到患者不明白的的地方,要及時對其進行解釋與說明。以上內容應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每天的評價[2]。
最后,系統風險評估。應該由護士長對術前以及術后評估內容進行檢查,常看評估內容是否得到良好的落實、是否準確客觀、病例以及文書的書寫是否得當等,并及時搜集患者提出的意見。
1.2.2 安全管理
首先,手術前的安全管理。術前評估要嚴格的執行,醫生要嚴格的把控患者的麻醉分級、手術時間、手術要點以及相關注意事項,使由于術因素而引發的預后風險被降至最低。
其次,手術中的安全管理。患者手術后,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內容進行評估之后,可由相關護理人員采取實施,針對評估中出現的風險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使各種風險都能夠降至最低。
最后,系統性安全管理。應由護士長對護理人員的風險評估進行過程風險控制,針對護理人員的極差的工作態度、缺乏責任意識、護理工作不到位、護患溝通不順暢、護理文書不規范等等行為進行系統化的管理和控制,使各項護理風險能夠得到控制,確保護理措施的有效落實。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護理工作中發生護理缺陷的幾率對比
實驗組護理工作發生護理缺陷的幾率為5.13%,明顯優于常規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對比
實驗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為7.69%,明顯低于常規組的23.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在婦科手術中,有效的護理風險評估應該從手術前以及手術過程的評估著手。實驗組護理工作發生護理缺陷的幾率明顯優于常規組;實驗組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 李桂香.護理風險評估表在婦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8):246-247.
[2] 文 芳.風險管理在婦科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6(01):161-163.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