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琴 萬獅獅
摘要: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雖然我國對貧困生的栽培有一定的政策支持的,但國家也無法左右貧困生的心理,只能通過學校相關課程及老師教導來解決。本文主要從心理資本方面著手分析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并提出對應解決辦法,可供參考。
關鍵詞:心理資本;貧困生;心理健康
根據實際調查情況來看,有些貧困生有心理自卑的現象,嚴重還有輕度的封閉心理。所以高校在貧困生的心理方面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地為學生解答難題。為提高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努力。
一、心理資本概述
心理資本主要表現為一個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如自信、樂觀、希望、韌性,是超越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是心理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能夠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起著積極作用,能夠促進貧困生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二、高職貧困生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
(一)不自信心理
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對自身認識不足,缺乏自信。此種行為在貧困生中比較常見,其主要原因就是源于自己家庭,家境貧寒;相對其他家境同學來說,家境貧困容易受到打擊,特別是一些同學的故意嘲笑,自己得不到尊重,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平常與同學交往中特別敏感,導致與同學、老師交流受阻,最后自我封閉,影響學生日后發展。
(二)抑郁心理
缺乏自信、自尊則極易產生抑郁心理。心理學指出,抑郁主要是因為無法改變現狀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據調查發現,貧困生家族多伴有如下情況:家人被病痛纏身,家庭勞動力少。長期處在此種困境中,極易產生抑郁心理。還有部分貧困生因自身較為敏感,不愿與人交往,對學習、事物缺乏積極性,久而久之,產生抑郁心理。
三、基于心理資本下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一)提升心理資本的“自信”
首先,多培養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明白自身的優缺點,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自信心。其次,高職院校可以建立一個貧困生交流平臺,讓學生們在平臺可以相互激勵、相互影響,可以增進貧困生的人際交流。高職院校還可以多開展關于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的活動,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在活動過程中要給學生更多的正面評價,使貧困生能感受自身的價值以及增強“自信”心理資本。
(二)增強心理資本的“希望”
“希望”是積極心理和樂觀態度形成的基礎和前提,是健康心理的基礎。教師要不斷強化貧困生的希望,主要的強化形式有:貧困生的堅韌性,鼓勵貧困生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建立貧困生個人社會支持系統,進而提高克服與解決困難的能力。鍛煉學生的解決困難的能力。多讓貧困生打開自身的封閉心理,為社交能力打好基礎。同時加強對貧困生的就業指導,結合貧困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就業實習活動,讓貧困生在實踐中提升就業能力。
(三)培養“樂觀”心理資本
培養積極樂觀心態,增強“樂觀”心理資本,是提升高職貧困生心理資本的根本。學校應該定期的為貧困生進行情緒管理和心理方面的指導。老師也可以提倡貧困學生向朋友傾訴、寫情緒壓力日記、體育鍛煉、登山等方式學會轉移負面情緒,從而培養一種積極樂觀心態。要教育貧困生對自我進行肯定,告訴貧困生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現狀的,多以積極的觀念來教育貧困生。最后,高職貧困生要學會微笑面對一切,多參加學校或社會舉辦的積極活動,學會微笑面對各種經濟、學業和就業壓力,以培養自己熱情樂觀的心態,不斷增強自身“樂觀”的心理資本。
四、結語
如上述所說的,高校在開展實際的心理工作時,要注意學生的情緒,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從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及時了解貧困生的難處和心理變化。通過正確的解決辦法,對貧困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幫助,提升心理資本,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做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班蘭美.高職院校貧困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分析[J].廣西教育,2016 (43):21-23.
[2]牛清艷.基于心理資本語境的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學園,2016 (32):107-109.
[3]陳志偉.心理資本視角下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 (0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