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
[摘要] 目的 探討和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有效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療時間,術后72 h 的VAS疼痛評分和術后2個月的Harris評分,護理服務優良率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療時間、VAS評分分別為(16.96±2.63)分、(3.18±1.0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Harris評分(86.58±7.8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優良率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33%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4.043,P<0.05)。結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方法;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0(b)-013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and nursing effects of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rtificial hip arthroplasty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7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gave comprehensive results. Sexual care,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the VAS pain score at 72 h after surgery and the Harris score at 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 excellent rate of care servic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VAS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16.96±2.63) points and(3.18±1.01) point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arris score (86.58±7.8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cademic significance(P<0.05). The excellent and good nursing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3.3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χ2=4.320, 4.043, P<0.05).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after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can shorten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Nursing method; Nursing effect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骨性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骨科疾病的一種常見治療手段[1],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改善關節破壞并伴有中重度功能障礙,從而恢復關節運動功能和矯正畸形[2]。但由于有效護理方法的缺乏容易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創面出血和感染等并發癥,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因此,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探討和分析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有效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方便選取2014年1月—2017年10月在該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60例患者,根據入組時間編號,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兩組均30例。其中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0~79歲,平均(65.35±5.34) 歲,病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8例、骨性關節炎9例、股骨頸骨折13例,患者術前Harris評分 (32.23±2.35) 分;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1~79歲,平均 (65.85±5.27) 歲,病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9例、骨性關節炎9例、股骨頸骨折12例,患者術前Harris評分 (33.35±3.18) 分。排除標準:心、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造血系統疾病者;嚴重骨質疏松或骨代謝相關的系統性疾病者;精神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術前Harris 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該方案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方法。患者術前進行生命體征監測,指導訓練,術后開展心理護理,進行宣傳教育,并指導飲食和康復鍛煉等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常規護理+綜合性護理方法,具體方法如下:①術前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詳細了解患者的年齡、職業、既往病史等一般資料,針對不同患者,采用卡片、展板等形式細心講解手術目的、流程、準備和注意事項等與手術有關的基本知識,及時與患者溝通,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手術恐懼癥[4]。充分術前準備,幫助患者習慣床上排便,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及踝泵運動訓練,并做好手術部位的消毒準備工作等。②術中護理:加強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的體溫監測,設立適宜的環境溫度,應維持在21~25℃;注意覆蓋,盡可能減少皮膚暴露;采用預加溫、暖風機等措施維持患者術中中心體溫>36℃。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協助安置其至適宜的麻醉及手術體位,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感。注意分散壓力,防止局部長時間受壓,保護患者皮膚完整性。③術后護理:(在原有基礎上增加)根據患者面部表情及語言描述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運用暗示、分散注意力、音樂或藥物等方法減輕患者疼痛,可改善患者焦慮心情,促進早日活動和進食。評估患者皮膚受壓情況,及時清潔受壓部位皮膚,每小時為患者平抬受壓部位1次,10 min/次,并保持床單元清潔平整干燥。④飲食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多吃魚、骨頭湯和牛奶等富含鈣質、蛋白質及維生素的食物,促進康復。⑤預防并發癥護理:定時檢查手術切口愈合情況和更換手術切口處敷料,若發現患者出現發熱、手術切口愈合遲緩和血腫等癥狀,及時對切口進行清創處理;術后3 d便指導患者開展肌力訓練、髖關節屈曲內收/外展訓練,以及體位訓練等,避免患者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嚴密監測患者是否出現創面疼痛、發炎和紅腫癥狀,按照醫囑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⑥術后心理護理:醫護人員需通過觀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變化來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解,然后再針對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護理[5-6]。
1.3 觀察指標
髖關節恢復情況的優良率,術后72 h的VAS和2個月髖關節Harris評分,住院治療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其中VAS代表疼痛評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正相關,分值為0~10分。髖關節置換效果評分采用Harris 法,包括關節活動度、穩定性、疼痛、畸形以及活動能力等,采用百分制,90~100為優秀,80~89為良好,70~79為尚可,低于70為差。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獨立樣本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髖關節恢復情況優良率比較
經護理后,采用綜合護理的研究組患者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S、Harris評分以及治療時間比較
術后72 h研究組患者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2個月研究組患者的Harris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且住院治療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護理后,均存在一定程度并發癥,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作為一種有效的、可靠的用于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方式,已經得到了多年臨床實踐的論證[7]。盡管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切除患者病灶,促進關節活動功能的恢復,但術后護理不到位,都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延緩患者創面愈合和關節預后,甚至增加并發癥發生幾率和程度,從而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術前、術后的綜合康復護理至關重要,不僅可消除患者手術恐懼癥,增加配合護理的積極性,同時也可降低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
此次研究表明,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接收綜合護理干預可顯著縮短住院治療時間,有效降低VAS評分和增加Harris評分,同時提高了護理優良率,以及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其中并發癥主要為創面感染和深靜脈血栓。文獻報道顯示[8],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的并發癥發生率均在20.00%~30.00%范圍內,主要并發癥為創面感染,采用實施預見性護理、強化性心理護理等其他綜合護理方式,護理滿意率也均高于90.00%,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10.00%,與該次研究結果中并發癥發生率3.33%相符。表明綜合護理干預護理效果顯著,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疼痛,而且還能顯著提高患者關節運動功能,護理滿意度可達到其他綜合護理的程度。盡管難以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并發癥,以創面感染相對較高,可能原因是抗生素等抗菌藥物的使用破壞體內菌群環境以及誘導多重耐藥性細菌的產生,且多種抗菌藥聯合運用并不能降低術后感染率,因此應規范抗生素的使用,堅持合理用藥。由于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多為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和自愈能力相對較差,且本身常伴有基礎疾病或者老年慢性病等,因此手術過程中往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和風險,手術過程中單純依靠醫生的熟練操作往往是不夠的,需要護理人員的熟練配合以及對患者的綜合護理,共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結合醫護人員在術后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監測、臨床癥狀的記錄,以及相關的康復鍛煉、疼痛護理、心理護理以及預防并發癥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從而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的愈后,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對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和加快關節運動功能恢復,同時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玲.護理干預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J].中外醫療,2016,35(3):160-162.
[2] 肖麗君. 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圍術期康復指導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4):76-79.
[3] 程玉蘭. 對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效果觀察[J].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3):163-164.
[4] 劉曉虹. 延續性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34(8):1026-1028.
[5] 倪秀梅, 李倫蘭,甘玉云,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院后護理干預模式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 34(24):3449-3453.
[6] 鄧文華, 鄭衛紅,鄧文清.個體化心理護理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的影響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 13(22):88-90.
[7] 張海燕, 鄭春蘭,紀寶瓊.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綜合護理干預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3): 77-78.
[8] 顧俊芳.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臨床護理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 2014,30(22):3468-3469.
(收稿日期:2018-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