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
【內容摘要】本研究是對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和應對方式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二者之間的關系,對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全國常模,各年級學生在敵對,恐怖方面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高中生 心理健康 應對方式 相關
隨著中國的發展與國際的接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得到了極大的關注。由于近幾年青少年自殺、斗毆、偷竊、故意傷害等事件的頻發,心理健康也被列入了健康的標準條件之一。國內姜乾金、梁軍林等學者研究表明,應對方式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高中生心理健康和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就目前的現狀來說并不落伍且極其必要。本次研究以六安市田家炳中學的高中生為樣本進行研究,通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應對方式問卷進行問卷調查。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給心理健康作的定義:“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將個人心境發展成為最佳的狀態”。黃希庭等認為“應對方式是個體面臨壓力時為減輕其負面影響而做出的認知與行為的努力過程”。應對方式就是人要消除或緩解因為內外部各種因素產生的心理或身體上的不適所采取的方式方法。Brian LP研究表明積極有效的應對和良好的適應密切相關,消極無效的應對則可能導致抑郁,焦慮等問題。和亮坤研究表明,越是積極健康的面對、解決困難,心理就越健康;反之,消極、躲避的態度和行為則會造成心理問題。王桂平、陳會昌的研究發現,應對方式和學生的年級、控制點傾向、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相關。
高中生心理健康不僅對目前的學習、生活有促進作用,對之后整個人格的完善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人的行為與心理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研究學生群體中兩者的關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狀態,跟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進度,方便展開圍繞學生心理多產生的各類問題提出想贏得解決方案。
我就以下兩種假設對學生展開調查研究:
假設一: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年級、文科生與理科生、走讀生與住校生、獨生與非獨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假設二: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的應對方式在性別、年級、文科生與理科生、走讀生與住校生、獨生與非獨生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中學生常模比較
全國常模M數據為:軀體1.41,強迫1.92,人際關系1.88,抑郁1.70,焦慮1.55,敵對1.68,恐怖1.47,偏執1.73,神經病性1.51。而六安市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在各維度得分都明顯高于全國常模,軀體1.82,強迫2.60,人際關系2.41,抑郁2.17,焦慮2.19,敵對2.24,恐怖1.96,偏執2.14,神經病性2.06。這說明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相比于全國中學生來說要嚴重一些。分析其中的原因,其一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品偏低,家長一般都是70后,只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過程并未太過關注。
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性別差異
田家炳中學男生軀體1.71,強迫2.48,人際關系2.22,抑郁2.02,焦慮1.98,敵對2.14,恐怖1.70,偏執2.11,神經病性1.97。女生軀體1.91,強迫2.70,人際關系2.54,抑郁2.30,焦慮2.34,敵對2.31,恐怖2.15,偏執2.19,神經病性2.11。由這些數據可知,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低于男生,并且在軀體、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等方面差異明顯。這可能由于性別本身的身心特點和角色定位不同所造成的。青春期的生理發育有時甚至會直接影響心理或行為的表現,女生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軀體癥狀或抑郁、焦慮的情緒。
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年級差異
各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所差異。高一學生軀體1.91,強迫2.61,人際關系2.47,抑郁2.24,焦慮2.24,敵對2.39,恐怖2.08,偏執2.19,神經病性2.14.高二學生軀體1.77,強迫2.62,人際關系2.36,抑郁2.12,焦慮2.16,敵對2.13,恐怖1.91,偏執2.10,神經病性2.04。高三學生軀體1.74,強迫2.57,人際關系2.37,抑郁2.11,焦慮2.12,敵對2.12,恐怖1.81,偏執2.12,神經病性1.95。以上數據表明:各年級學生在敵對、恐怖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敵對方面,高一學生顯著強于高二;恐怖方面高一學生顯著強于高三學生。各年級學生在敵對、恐怖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敵對方面,高一學生顯著強于高二;恐怖方面高一學生顯著強于高三學生。高一學生剛剛進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適應,對周邊的人或事擁有著好奇的同時也有戒備。在敵對和恐怖方面得分高于高二,高三的學生。一旦適應了學校生活之后,安全感的獲得和自身的成長會適當的減輕癥狀。
田家炳中學高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文理差異
文科生和理科生心理健康也有所差異。文科生軀體1.82,強迫2.67,人際關系2.49,抑郁2.24,焦慮2.28,敵對2.30,恐怖2.08,偏執2.18,神經病性2.10。理科生軀體1.83,強迫2.50,人際關系2.26,抑郁2.04,焦慮2.03,敵對2.12,恐怖1.75,偏執2.08,神經病性1.99。這些數據表明:文科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比理科生差。文科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比理科生差,其中在強迫、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和恐怖方面顯著明顯。文科生相對來說更感性、敏感,容易抑郁、焦慮和害怕。因此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也會稍有不足,更容易形成敵對的關系。思維方式的不同,在面對問題的時候采取的方式不同,理科生注重最終的結果,文科生在追求結果的同時對過程也會反復斟酌,而過程對文科生影響較大。
文理科生在自責和求助上差異顯著。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多的使用自責和求助。因為性別特性的原因文理生比例和女男生有點相似,所以文理科在自責這點上和性別差異是類似的。文科生更容易向他人求助,敢于面對自己的弱點尋求有力的幫助。理科生有點理性的自負,不愿意求助。
通過調查還發現,男女生在自責上有顯著差異。女生在自責的選擇上顯著高于男生。王惠研究發現:女中學生比男中學生更傾向于采用“求助”的應付方式。本研究的結論則發現女生更傾向于自責的應對。這可能與六安的人文環境有關。女生的要求較多且都努力的達到要求。因此女生努力地在面對應激的時候保持和男生一樣。同時,女生的期望和要求又很高,做不到時會自責,不夠好時也會自責反思,因為她們付出的更多,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一旦沒有達到最先尋找的就是自身的原因。
各年級學生在解決問題、自責和退避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高三學生選擇解決問題顯著高于高一;高一學生自責顯著高于高三學生;高一學生退避顯著高于高二、高三學生。高三學生相比于高一、高二心智都成熟很多,三年的高中生活已經將他們錘煉的很熟練的掌握應激技巧,相比與高一、高二學生在面對應激的時候主要選擇解決問題。同理,高一學生剛入校,很多規矩都不是很清楚,也在適應一種新的環境,面對一群處在青春期特殊時期的陌生同齡人。努力的想要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得到老師關注,交往更多的同伴,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的同時很容易自責。而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選擇退避也是一種適應的方式,還沒有完全掌握新學校生存技能的新生更多選擇回避困難靜觀其變然后在總結之后再前進。
此外,走讀生和住校生在應對方式選擇上沒有差異。走讀生和住校生本質上沒有區別,從早上6點一直到晚上10點都是在學校度過的,每天只有8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處在寢室或者是校外住宿處,兩者之間獨屬部分太少,大多時間線和活動場所都是相交的。彼此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獨生學生與非獨生學生在合理化上有顯著差異。獨生學生從小家庭沒有競爭,生活一直順風順水,沒有特別需要自己費心去做過什么,當遇到應激狀況時常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得到與失去,過程和方法并不是他們所關心的,一旦嘗試而失敗了,常采取合理化的方式讓失敗變得合理,沒有競爭的意識。
由此可見,對高中生進行心理疏導是非常重要的。在學校里,心理課程及各種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極其重要,對他們性格養成有著深刻的影響。當問題到來時,要讓學生學會及時有效的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的自責和退避,用健康的心態迎接未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姜乾金. 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理健康[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 (4):145-147.
[2] 梁軍林. 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147-148.
[3] 宋專茂. 心理健康測量[D]. 廣州:濟南大學出版社,2002.
[4] 黃希庭、余華 等. 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學,2000,23(1):1-5.
[5] Brian L Printz. Stress-buff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ce coping: a path analysis[J]. Adolescence,1999(34):715-734.
[4] Ray Cl lindop J et al. The concept of coping[J]. 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 (12):385-393.
[6] 王桂平、陳會昌. 中學生面臨學習應激的應對方式及其與控制點、自尊和心理健康的關系.
[7] 王惠. 中學生心理應激發展性特點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03.
(作者單位:安徽省六安市人民路小學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