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涯
摘 要:蔬果印章畫旨在借用不同形狀的蔬果,配合各色顏料任由幼兒在白紙上創作圖畫,借以激發幼兒想象,培養其創新意識。此種教學方法由此及彼,以客觀激發、發散想象,是培養幼兒創新意識的重要載體。筆者以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契機,從闡述創新意識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蔬果印章畫的教學優勢,并對如何利用蔬果印章畫培養幼兒創新意識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蔬果印章畫;幼兒;創新意識
一、創新意識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幼兒學習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初來人世,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新鮮的,傳承知識經驗積累,固然是他們的社會責任,但更為重要的是立足于這些知識積累創造更為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
允許幼兒在已有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下開展創新性學習研究,將把幼兒帶進一個更為繽紛的物質精神世界,這對于好奇心理正處人生鼎盛階段的幼兒來說無疑將極大地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和學習的能力。對新事物、新知識的追求與自我探索從一個側面將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反過來作用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轉變為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強大內在動力,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這對幼兒更為長遠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發展意義。
二、蔬果印章畫是幼兒創新意識養成的有效載體
(一)“形”之載體
蔬果印章畫最為直接的就是蔬果的形狀,在幼兒創新意識的養成上,“形”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東西,他是一切創造之源,沒有“形”的想象創造,從本身上來說已經脫離了現實發展的需要,對于孩子們更為糟糕地是脫離了他們認知的范圍,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已經喪失了創造的現實意義。譬如孩子們基于他們的小四方課桌,他們可以用切好的蘿卜蘸上顏料拓印一個他們目光所見的小方桌,但是孩子多是好動、頑皮的,很多時候安排好的東西并不是他們需要的,他們可以利用渾圓的胡蘿卜切塊拓印個圓桌,用辣椒的切塊拓印個不規則的“非主流”小桌,只要孩子們愿意,這些蔬果給予了他們充足的條件,滿足他們想象的需要。
(二)“神”之載體
蔬果印章畫更多地承載了幼兒想象創作中“神”的載體。對于自主意識有了一定發展的幼兒來說,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單純的模仿,借助于已有的蔬果,依賴于蔬果的形狀,創造不同形狀的物體圖畫,更多地是依靠這些蔬果形狀,綜合運用這些蔬果形狀來實現他們心中的所思所想,本質上來說這是幼兒想象創造由單純模仿到自主組合創造升華的過程,這是一個創新的過程,他是幼兒創造思維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階段,在幼兒成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打個比方,在一次教學中要求孩子們用蔬果自由拓印他們的想象,有孩子用白蘿卜和豆角拓印出了向日葵,進一步用橙子切塊拓印出一個可愛的太陽,正常來說,印章畫活動已經算是完成了,可孩子們往往并不想結束,而是用小辣椒在向日葵和太陽上拓上了笑臉,配上兩只豆角,形成一幅向日葵和太陽手拉手的笑臉圖,可以說孩子們借助蔬果的“神”把自己創新能力表現的淋漓盡致。
三、利用蔬果印章畫培養幼兒創新意識的實踐思路
(一)形象展示,興趣為先
《指南》指出“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蔬果印章畫對孩子創新意識的培養更多地是基于孩子們的天性,從孩子們的性格和需要出發。幼兒教師要向孩子們展示不同蔬果的形狀,引導孩子們自由想象。例如在一次蔬果印章畫活動中,我先給孩子們準備了很多蔬果,任由孩子們擺弄,當孩子們逐漸熟悉每樣蔬果后,我開始我的教學過程,我拿起一個大辣椒,問孩子們“小朋友們,老師手上的辣椒像什么啊?”孩子們七嘴八舌,有說像秤砣的,有說像樹葉的······,接著我又把這個辣椒切成兩半,拿出其中的一半,把切口對向孩子們,問“小朋友們,老師現在切開這個辣椒像什么啊?”孩子們是各抒己見,有說像小刀的,有說像耳墜的,更有孩子自己動手切了一個辣椒,就著旁邊的顏料拓印到紙上,大呼“老師,像彩筆啊!”,通過形象的展示,利用蔬果的形狀和特性成功激起孩子們對這種教育方式的興趣,更為可喜的是不少孩子們自己動手已經不自覺地進入了教學活動的下一個步驟,活動自然開展起來。
(二)自由輕松,幼兒主導
《指南》指出“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候再給予具體的幫助”。作為教師這個時候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任由他們張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屬于自己心中的作品。在活動中教師要充分信任孩子,有所目的地為他們準備好活動所需物品,不干涉、不指責、多鼓勵他們的創新,為其拓印圖畫創造良好的環境。在一次蔬果印章畫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準備了西紅柿、蘿卜,青菜葉、橙子等物品以及不同顏料,讓他們依托著自己的現象,畫出心中的爸爸媽媽形象,之后我就退出了活動,任由孩子們自由發揮,有孩子用大蘿卜切片拓個大方臉,菜葉拓個黑胡子,用西紅柿弄個大圓臉,兩邊用菜葉弄個黑辮子······
(三)尊重個性,有的放矢
《指南》明確要求對于3---6歲的幼兒要尊重其個性,要從其個性需要出發開展教學活動,要有的放矢,針對不同孩子性格特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以照顧不同孩子性格發展的需要,促使不同孩子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日常蔬果印章畫活動中我充分地注意到這一點,娜娜對辣椒敏感,因此在活動開展中,我盡量不讓她接觸辣椒;明明是個奇怪的孩子,他喜歡我的蔬果印章畫不是別的,更多的是喜歡借著畫畫的機會,吃那些蔬果,我也照顧了他的需求,每次給他安排的蔬果總要比別的孩子多些,不過這孩子也獨辟蹊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個性特征,把自己吃東西的東西都融入了自己的畫作;豆豆個子小,手也比較小,他喜歡細小的蔬果,并且反映在畫作中他的作品細瘦而見功力,頗有北宋趙佶“瘦金體”的風韻······
(四)發散有度,循序漸進
指南指出要“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幼兒的創作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蔬果印章畫開展過程中,要對孩子們的認識發展能力做客觀評估,切忌過分拔高,要堅持想象發散有度的理念,對于孩子們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如果我們不顧及孩子們的能力所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欣賞和評價他們的作品,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打消他們的創作欲望。例如孩子們用蘿卜拓印一個太陽出來,他們露出滿足的笑容,這在成人看來太過“小兒科”。但是我們不能說“這太簡單了”“怎么一點兒也不圓”等等。而是要按照綜上,幼兒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幼教工作者應立足于幼兒個性發展的需要,從孩子們的天性出發,以其喜聞樂見的物品和方式引導他們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循序漸進中,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才能不顯山水地提升幼兒的創新能力,為他們的學習與發展筑牢堅實的基礎,讓“創新”的青馬在成長的道路上踏雪留痕。
參考文獻
[1] 林紅,《新課程背景下兒童美術創造力的培養》,浙江教育科學,2009年第03期;
[2] 張思雁,《小班蔬菜印章畫:美麗的花布》,早期教育(美術版),2006年第5期;
[3]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