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緯
摘 要:文章以武漢傳媒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課程教學為例,通過近年來實訓課程教學,總結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問題,并從教學內容、教學管理、教學評價方面提出解決策略,為培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實訓教學;課程研究
目前,專業實踐訓練是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這是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科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將藝術和科學、理論和技能、認知和實踐融為一體的學科,對實踐創作的要求很高[1]。尤其,在近年來社會市場對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因此,作為文科院校,武漢傳媒學院設計學院從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科屬性出發,加大對專業實踐類課程教學的研究和改革。
一、專業實訓課程的教學設置
根據我校16年的人才培養方案,環藝專業的實訓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學期,且在每學期的后4周進行。整體教學環節中實訓課程分為3個階段:基礎模型階段、考察調研階段、設計實施階段。3個階段配合設計方案安排在不同的學期進行。以16級為例,大二上學期的實訓課程與《綜合設計》課程進行聯合設計,以完成住宅模型作為結課作業;大二下學期,進行東湖風景區的景觀調研考察,完成場地實測圖紙;大三上學期,校園家具設計及實施(如圖1)。
圖1 實訓課程授課內容
由于環藝專業課程采用室內及景觀設計交叉教學方法,所以每個學期實訓教學的內容設置需結合本學期專業側重點來進行安排。比如16級大二上學期側重于室內設計基礎教學,實訓課程則進行室內模型的制作。而大二下學期教學重點在景觀設計的內容教學,實訓課程則選用了景觀風貌的調研內容。
總體來說,我校實訓課程采用了“縱向遞進深度難度,橫向關聯教學重點”的方式來進行內容安排。
二、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一)教學主題內容單一,缺失趣味性。
我校實訓課程的主題主要來自相關課程或社會活動。選題的內容較為單一,比如住宅模型制作、校外場地調研等。實訓與專業理論課程在主題內容上存在部分重合。學生反映課程內容單一,作業形式雷同,缺乏學習興趣。
(二)教學實施效果滯后,學生難以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任務完成進度往往跟不上課程節奏,存在一定的滯后現象。這個問題導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需要一定的考察時間及頻率、深度。由于天氣及人為原因導致考察滯后的情況時有發生。其次,學生對實訓課程的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大。實訓課程通常為5-10人一組完成,團隊中隊員相互推諉或部分學生未完成階段性任務都會導致作業滯后完成的情況。再次,可能存在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及時監控管理,采取合適的措施解決問題。
(三)課程任務分配不明,隊友相互推諉。
實訓課程任務往往需要幾個同學共同合作完成,根據實訓任務一般為5-8個一組。這時候就需要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而班級中學生學習能力不同,性格各有差異。經常分組時會產生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在一起,學習成績差在一起的情況。這也直接導致作業質量高低相差較大,甚至出現成績較差組的作業不能完成的情況。同時,由于組內人數較多,部分學生選擇少做或不做,把大部分的課程任務扔給學習態度較好的組員。所以時常在實訓課程結束后,部分同學反映作業任務太多,太累等,而部分同學則反映很輕松。
三、解決策略的探討及研究
為了更好的進行實訓課程教學,我校教研組對知名院校進行教學調研,發現一些常用的教學方法,比如:開展設計集中營,聯合校外導師進行指導,豐富教學內容。如華中科技大學《中外聯合設計課程》;引入社會話題,聯合校企社參與指導,以學科交叉的方式,多角度解讀,如同濟大學《共治的景觀工作坊》;課程聯合教學,開辟校內實踐基地,運用理論課程指導實際運造。如湖南農業大學《園林綜合課程設計》等。結合考察及本校的課程實踐情況,我們希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程調整:
(一)調整選題方向,采用開放式命題。
大二學生在通過一年的基礎學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設計思維及理論基礎。在后期的實訓課程中,可選擇開放式命題。“開放式命題”是指在導師給出實際課題后,由學生自主選擇設計場地和內容,并進行設計和搭建制作等。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設計內容及交流的機會,提高課程的趣味性。
(二)嚴格管理課程實施,制定課程達標計劃表。
改變原有的結果評分法,采用過程評分方式,制定課程達標計劃表,將分數進行量化。為了保證課程質量,將課程任務按時間分成多個階段,如基地考察階段,圖紙制作階段,材料采購階段及設計實施階段等,每個階段都制定合格要求,學生按要求完成即可獲得相應分數,反之進行減分。同時,前一個階段完成后才能進入到下個階段,促使學生按時完成。
(三)制定組內“任務包”,分包到人。
課前進行小組劃分,由組長和組員討論完成“任務包”認領,明確組員負責板塊。導師根據組員負責板塊進行分數評定。
(四)豐富評價主體,擴大課程影響力。
通過高校調研發現,聯合教學的方式越來越普遍,課程評價的主體也越來越多元化[2]。多元化的評價主體意味著將受到更多外界的關注和參與。如將課程作業制作成視頻錄像投遞到互聯網,由社會群眾進行投票評價等。這種方式能提高課程成果的宣傳力和影響力。目前,評價方式可以采用導師集體評價、各組組員交叉評價、網絡投票評價等。
四、結 語
實訓教學是實現環藝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我校目前的實訓教學尚處于調整階段。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及時調整實訓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節奏,提高教學質量及影響力。才能更好為社會輸出優秀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華明,王 萍,吳傲,朱 凱.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6.
[2]張 旭,何 蘭,沈曉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成組課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教育,2014,1.
(作者單位:武漢傳媒學院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