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星
摘 要:史料來源于歷史,承載著歷史,史料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感受歷史文化,也符合新課改下歷史學科的發展新趨勢,它對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史料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內容,一步步實現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史料教學
新課標中明確地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而在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又是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中之重,它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歷史的價值觀、時空觀等,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大有幫助。
一、史料教學現狀分析
史料教學,符合我國新課改的要求和趨勢,它圍繞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充分引導學生進行歷史探究,學習歷史知識。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史料教學,應該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對歷史進行探究和理解,但是在目前歷史學科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標準,“為教而教”,或者進行碎片化的史料教學,無法讓學生通過史料教學來學習到歷史規律,也無法讓學生增強歷史意識,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非常不利。
1.忽視史料的重要性
教師對史料的理解不足及教材對史料的應用要求問題,導致教師在史料的使用上抱著可用可不用的態度。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史料當作例證,教學模式依然圍繞著教材來進行,這樣就容易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接納度降低,變主動學習為被動學習。而對于課外史料,部分教師更是嗤之以鼻,覺得是浪費時間,這樣忽視了內外史料的重要性,就難以系統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難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2.對于史料的使用較為混亂
在歷史教學中,史料的使用方式多種多樣,有開篇導入的,還有作為通篇總結用的,如果忽視史料的用途,胡亂采用或者舉例,就容易導致史料的使用成功率降低,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3.采用不合規史料,機械使用史料
史料的排序需要通過教師來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教學效果,教師要做到有取有舍,有序排列,而不是將教材中的史料照搬下來,不加以創新。比如,在教學秦鞏固統治的措施時,教師可以對史料中的兵馬俑、馳道、靈渠等進行分類,再從政治、經濟、交通等角度來分析教材,這樣才能使教學做到邏輯清晰、條理分明。而部分教師喜歡在講解過程中,加入自己曾經道聽途說或者在影視片段里聽說的“野史”,這樣雖然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往往缺乏有效依據,容易產生錯誤導向,誤導學生。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史料教學方法
進行史料教學,教師不僅要采取合規史料,避免機械地使用史料,還需要對史料教學有更深的理解,在史料教學中學會創新,在策略上不斷地去探究和調整。
1.多媒體教學法
在新課改及新媒體的教育創新趨勢下,教師可以在史料教學中加入多媒體視頻影音,這樣不僅改變了“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史料的興趣,至于多媒體教學的資源渠道,可以多采用一些央視的著名節目,比如《百家講壇》《易中天品三國》等,這些節目往往生動有趣,尊重歷史且還原歷史真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可以更加全面。
2.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培養愛國情懷
學生在探究歷史問題的同時,要具有人文價值觀,要培養愛國情懷,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和國情,同時提升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在歷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對世界各國歷史的了解,通過對我國歷史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比如,在教學我國近代工業發展的時候,教師可以舉詹天佑、錢學森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到什么叫愛國,對學生進行鞭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3.讓學生更有競爭意識
教師可以通過分組討論來讓學生更有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小組里積極地溝通、探討和分析,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時,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案例來呈現教材內容,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教師在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轉變思路,對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對史料的使用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努力讓史料的作用最大化,為我國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文偉.“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及其意識的養成[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3).
[2]謝丹.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淺議史料教學[J].現代職業教育,2016(36).
[3]葉泉偉.淺談史料教學與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依存度[J].考試周刊,2018(42).
[4]梁梅.淺議歷史史料教學[J].新一代,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