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 要:通過一學期對福建省仙游一中七年級部分班級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滲透教學法進行了觀察和研究,結果表明:這樣的教學方法具有可行性強、收效性高等優點,但也存在可操作性難、接受性弱等缺點。論文先簡單介紹了初中地理“滲透教學”的概念、意義、方法等,然后通過具體數據采取定量的方法分析其成效,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對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學提供借鑒或參考。
關鍵詞:地理教學;滲透;成績;綜合評價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是指針對初中生在學習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或手段。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得當,最終會影響教學任務完成的質量。在當今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的教學領域,筆者在初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滲透法進行實驗研究,其原因在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不同學科之間知識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
教學活動要具有“超前意識”,對知識點進行教授的過程中更需要“瞻前顧后”。而“滲透教學”法,它一方面可以將知識點的豐富內涵講授清楚,另一方面又使其適度地擴大外延,將知識有機結合和系列化,從而產生整體效應。
地理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更不應該割裂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初中生剛從小學的學習中轉變過來,根據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和對知識的渴望,地理教師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該適度地進行滲透教學法,這樣既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理的樂趣,讓學生真正學習“有用的地理”,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全面學習知識的普及,使他們深刻理解知識的關聯性。
本文旨在強調“滲透教學”在地理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論文先簡單介紹了初中地理“滲透教學”的概念、意義、方法等,然后通過具體數據采取定量的方法分析其效果,對今后的初中地理教學提供借鑒或參考。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滲透教學法目前已基本獲得了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因此,對此教學方法及其成效也多有研究。如陳貴三對“滲透教學”進行了淺議,鄒克勤等淺談“滲透教學”的意義和方法,龐宇波對滲透教學法進行了定量研究,祝玫提出要將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等。但更多只是在理論上闡述,即使有定量研究也是對其他學科的研究。
2.研究意義
現今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教學方法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這從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可以看出。而無論教學方法多元化再強,也割裂不了地理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因此,進行地理滲透教學是必要的。而實施的效果就需要用一種方法去證實,常用的定性方法已經不足以使別人信服,因此采用定量的方法,以數據為支撐,可以提高效果的可信度。本文運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通過學生的成績對比,從中體現了運用地理滲透教學確實收效大,也為今后用此方法進行研究提供借鑒,因此具有重大意義。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從福建省仙游縣某中學七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6個班,分實驗班Y1和對照班Y2,受試學生共300人。研究班級均為均衡分班,因此研究對象具有代表性。
2.研究方法
因為小學均未開設地理等相關課程,加之學校均衡分班,本文采取設計方法為單組僅后測實驗:X Y。對實驗班采取地理滲透教學,對照班采取傳統教學法。對實驗的實施效果以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各科的期中和期末成績為原始數據進行方差分析。
三、結果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在計算機上對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基本原理是:將前測成績與后測成績作為配對樣本,先求出每對測量值之差值,對差值求均值,檢驗配對變量均值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兩個樣本均數比較的t檢驗,其假設一般為:H0:u1=u2,即兩個樣本來自的總體均數相等,Hl:u1>u2或u1 由表1、表2、表3得到結果如下: 相關系數r分別為0.035和-0.002,p均為0.000,認為兩次成績兩配對變量均無相關關系。t為2.800和2.613,自由度df為149和148,雙尾檢驗概率p為0.006和0.010兩次成績均<0.05,所以,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期中和期末成績都具有顯著差異。配對數差之均數為6.620和5.672,標準差為28.995和26.498,標準誤為2.364和2.171,95%的可信區間分別為1.948~11.292和1.383~9.962。 由對比數據可以看出,實驗班運用地理滲透教學法成績與對照班運用普通教學法成績有明顯的差異,在均數上和方差、標準差中都可以體現出來。由于期中考試之后,對照班也相應地穿插運用了地理滲透教學,因此在成績上差距有所縮小,可見地理滲透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但從數據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實驗班無論在期中和期末成績中標準差和標準誤都比對照班大,可見地理滲透教學法對有些學生不太適應,因此班內成績出現了較大差異。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期中和期末成績的原始數據的方差分析,滲透教學法運用到地理教學中,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一方面,可以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滲透到地理學習中,豐富了地理知識的學習,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這樣適應了初中生的心理發展特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又為學生今后學習物理、化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做了一個鋪墊,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等。 但是,從數據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理滲透教學法存在的一些不足:滲透教學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實驗班中并非所有學生都適應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剛從小學過渡過來,對新的學習方法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并且單單運用成績來作為實施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等。 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滲透教學法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要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效果;(2)要注意概念滲透、能力滲透、循環鞏固和超前意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將其正確運用到實際的地理教學之中;(3)地理教師自己也應該不斷充實自身的知識儲備;(4)注意有的放矢,滲透要有度,不能越俎代庖,替代教授其他學科,不確定的知識盡量不講授,以免誤導學生等。 參考文獻: [1]鄒克勤.淺談“滲透教學”的意義和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1990(4):50. [2]陳貴三.“滲透教學”淺議[J].教育探索,1996(5):52-54. [3]龐宇波.滲透教學法的定量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0(4):408,414. [4]祝玫.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J].課程教育研究,2005(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