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智 李生斌
摘 要:初中生正處于青少年發展的青春期,是人生身心健康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關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對初中生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為學生健全人格,為今后健康的生活奠定基礎,而初中歷史科目作為初中教學中人文科目的典型代表,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因此,一線的初中歷史教師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依此闡述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方法,希望為其他歷史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心理健康;青春期
初中生在目前的生活中具有以下心理困擾:學習壓力較大、學習的效率低、人際關系敏感、自我意識比較強烈、與家長不能有效雙向交流等,種種情況下,會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如果教師任由這種情緒滋生下去,難免會造成學生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使學生在相對煩躁的情緒下進行高效的學習也是很難實現的,因此,一方面為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進行,另一方面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都有必要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對初中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一、良好的教學氛圍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人們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氛圍一樣可以影響學生的成長,因此,構建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史教師要在歷史課堂中努力構建一個輕松有趣且平等的氛圍,促進學生在相對愉悅的歷史教學環境中,減輕自己的學習壓力,并在相對放松的學習環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首先,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學校中的兩大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應當意識到,教師和學生從來都不是獨立的而是統一的,教師尊重學生將學生看作是與教師平等的存在,學生才能夠尊重教師敬仰教師,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理解和信任才能對教師敞開心扉,訴說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也能夠更好地接受教師的教導,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歷史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構建一個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保障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為之后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幫助學生建立恰當的學習期望,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關注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時的學習狀態,維持其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閃光點予以贊賞,肯定學生的學習成果,使學生在保持一定的學習期望,提高學生學習的意志力,減輕因為成績的變動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不難看出,良好的教學氛圍的構建,能夠降低學生在學習當中產生的慌亂心理,使學生在穩步前進的過程中堅定自己學習的信心,從而樹立良好的學習心理。
二、關注差異,因材施教
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每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不同的,從初中歷史課上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的課程設計時,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以及心理特點、學生的認知結構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滲透,正視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的差異性、人格的差別性以及智力發展的程度不同等,在教學中依據教材的內容以及心理健康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方式,盡量使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歷史課堂的教學中,都能夠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學生的差異化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激發學生在歷史課上的自信,增強每位學生參與到課堂的主動性,從而形成學生的健康心理。
例如,針對班級中相對來說比較調皮的學生,歷史教師不能夠因為學生的外在行為而輕視學生的人格和心理,不重視學生的自尊而采用不恰當的懲罰方式懲罰學生,造成學生心理上以及人格上的傷害,使學生對歷史課產生負面的情緒,從而形成消極心理,而應當培養這些調皮的學生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到課堂中來,發揮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喜愛和熱情,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正確行為方式的引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使其不傷自尊,彌補自身的不足,發揮自身的長處,而不是剝奪學生參與課堂的權利。不難看出,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差異適當進行教學策略的變化,進行針對性的歷史教學,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樹立健康的心理。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定以及認知結構,積極采取恰當的教育教學措施,在不引起學生敏感反對心理的過程中,巧妙地進行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的學習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為身心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程傳榮.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黑龍江史志,2015(5):340.
[2]萬瓊花.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S1):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