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琴
摘 要:當前體育課提出在學生掌握基本技術、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提高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練習密度由傳統的40%左右提到45%~70%,運動負荷125~160次/分,增加體能練習,結合一線教學對常態下的體育課達到這個要求存在哪些實際問題,采取何種對策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常態課;密度;負荷;對策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當前體育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強調掌握基本運動技術、技能的基礎上,學生在體育課上的練習密度、運動負荷要提高,并安排體能練習(10分鐘),但不贊成把體育課上成單純的體質健康課或者體育中考課。在新的要求下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嘗試,雖然教學內容不同、課型不同存在數據差異,很明顯的是優質課、公開課都可以達到要求,但是在體育常態課中卻因為種種問題而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天氣、場地器材、教師、學生等因素上。
一、存在問題
(一)氣候因素
下雨時學生大多都待在班級完成作業,未參加鍛煉,氣溫升高,南方炎熱,陽光紫外線強,學生練習時間縮短或不練習,直接降低體育課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
(二)場地器材
學校班級多,每個班級學生人數多,導致場地器材不足,學生練習時間、次數不足,也會導致練習密度、運動負荷下降,球類、技巧性運動項目受場地器材影響因素更大。
(三)教師
體育教師是課堂的經營者,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決定一名體育教師上體育課的投入態度。在一線教學中,撇開理論水平和專業水平差異,決定學生體育課上的表現能力和參與積極性的是教師的教學熱情和組織能力。一直以來,學校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評價采用的是及格分標準評價,屬于教師中的最低檔計入年度考核評分。體育教師之間都是統一標準,對體育課教學評價無監測、無標準,認真上課與松散上課同等待遇下,也會打消教師的積極性。加上體育教師課時多,對待常態課就沒有公開課那么認真了,這些都直接影響體育課質量,導致練習密度、運動負荷下降。
(四)學生
學生是體育課的實踐者和受益者,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身體素質是主要因素。當前仍然存在“重文輕體”思想,近幾年初中生陸續有體育成績計入中考總分,有所轉變。但學生怕苦、怕累、偷懶現象嚴重,氣溫升高后更不愿意運動。現在學生從小活動空間少,電子產品影響使學生多坐等導致運動不足,身體素質較差,出現肢體不協調、不靈活、速度慢、力量小、耐力差等,都將影響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參與度,也會影響到練習密度、運動負荷的數值。
二、改進對策
在實際教學中,氣候和場地器材是可以通過教師調節的,比如耐力訓練課安排在冬季和春初進行,在天氣炎熱或者下雨天可以安排在陰涼、干燥的地方上武術、體操等技巧性、場地要求不大、隊形變化不多的項目,還可以做一些身體功能性練習等等。回顧多年的教學經歷,我認為“人”才是起主導作用的,這些年一直說學生身體素質下降,除了大環境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常態課質量差,提高常態課質量應該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入手。
(一)教師
1.增強體育教師使命感,樹立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
增強使命感不能簡單地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精神去要求體育教師,首先要改變對體育教師的考評機制,改變“一刀切”的現象,制定具體的考評細則進行評價。如從常態課、公開課、教案、課外訓練、獲獎經歷等方面綜合評價。對常態課評價重點評價教學流程、教學組織、學生參與積極性、學生成績進步率等方面具體量化。對于“放羊式”教學采取一票否決制,直接判定為不合格。對于認真上課、教學效果好的體育教師給予公正評價,年度考核評定中分值要與其他學科同等待遇。這樣可以調動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態度決定行為,有了肯定與獎勵,教師自然會重視常態課的教學質量。
2.全面規劃設計,分配場地、器材使用情況,開發新場地、新器材
體育組集體備課,提前制定學年、學期計劃,根據教學內容規劃設計全校的場地、器材使用圖表,并在開學前張貼出各班級場地使用時間段、課次安排。遇到天氣原因再臨時調整,輪換使用。這樣合理分配,相互協調,避免沖突,提高使用效率,保證課堂教學。另外,教師也要結合地形和本校實際,開發出適宜的鍛煉場地進行教學。如我縣有一所中學場地在建,學生活動場地有限,但學校有一段長臺階到達半山上的教學樓,體育課上教師教學生跳臺階、跑臺階、跑完長臺階到后山再繞一圈教學樓進行耐久跑練習,一個學期下來,學生耐力水平、跑跳成績都提高很多。很多學校都有看臺類的臺階,可讓學生單腳、雙腳的跳上跳下發展彈跳能力。我校有一段盤山水泥路,幾個老師配合起來組織學生跑坡,幾次課后學生再回到操場上跑步,反饋說感覺輕松了很多,成績提高明顯。這樣充分利用場地,學生練習次數增多,每一節課學生練習密度和運動負荷也就上去了。
當前各所學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器材配備比較充裕。但對于班級數較多的學校還是不足。教學中可嘗試開發一些器材輔助教學。比如實心球課,為提高出手速度和角度,我利用一人一根拉伸帶先跪姿下體會反弓展體、伸臂收腹、體會投擲時出手角度等。學生每人制作一個紙球,初期體會持球、用力順序、出手等??山柚婆徘虬l展上肢力量。跑的課上,利用繩梯訓練學生跑繩梯、單腳跳繩梯、開合跳、小步跑、側身跑、交叉步跑等等。既可以作為課的準備活動、基本部分的輔助練習,又可以作為體能練習手段。跑步時,前面同學固定拉伸帶,后面同學拉住拉伸帶施加阻力,既增加鍛煉效果,又可以促進同時鍛煉,提高了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
3.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生組織調動方法
教師備課時要依據教材特點、學生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嚴謹教學組織,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首先要做到“精講多練”,少集中,多分組練習。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精講,抓住核心要點組織學生多練習。糾錯時盡量采用個別輔導與糾錯,少集中講解。其次,教學組織方法要得當,盡量減少學生站著等待的時間。如籃球課55人,只有籃球30粒。教學時我讓全體同學一起運球,沒有球的同學徒手練習,體會伸臂下壓的動作。下一組球交換,但動作不停。傳球時,先原地后走動傳球,再跑動傳球投籃,一方面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又提高了練習密度與運動負荷。跑步時,55名學生安排8列,第一組學生向前跑時,其他同學原地擺臂或原地高抬腿15秒。再依次輪換。如體能練習時只有11個墊子,把學生分成5組,一組俯臥撐,一組開合跳,一組墊上收腹舉腿,一組自重蹲起,一組折返跑,依次輪換。學生練習密度提高、運動負荷提高,身體素質也提高明顯。還有一個顯著的進步是學生的組織紀律性變好了,課堂上開玩笑、打鬧的現象基本消失了。
(二)學生
1.多方面測試把控學生具體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學生是體育課的實踐者,首先對學生要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在初一剛入學時,先在班級了解學生既往病史,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是否存在運動障礙,學生運動特長等。安排一些特定練習觀察學生表現:呼吸、面色。有條件的用心率監測儀監測學生心肺功能,初步判定學生運動能力水平。再結合《國家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進行評判,備注下學生特征、水平,為體育課做好準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知道本次課可以設計練習次數多少,學生心率預計達到多少,讓學生“既吃得好,又吃得下,吃得舒服”。
2.加強教育,端正思想態度
先向學生提出當前國家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視程度,初中生可以結合中考進行強調。給學生講解各學期學習內容,考核、評價具體標準。并提出上課時的要求,課堂表現直接影響學期評定。也可結合具體事例強調體育課的重要性,提高身體素質和體能的重要性,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強調體育課“安全第一”,聽從教師組織和隊形的調動。分組練習時要聽從小組長的安排,積極參與鍛煉。教師隨時關注學生課堂表現,對困難學生要多鼓勵、多輔導。對個別調皮學生及時制止。既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鍛煉,又要做到安全有序。
3.充分發揮“小組長”作用,“學與練”“課課練”雙管齊下
體育課一個班級幾十人,教師一個人也兼顧不了,體育骨干和小組長可以在體育課上發揮大作用。教師在開學初就選拔運動能力突出、責任心強、管理到位的同學擔任小組長。教師講解示范后分組練習,小組長及時帶領學生開展學練,及時輔導,幫助同學盡快掌握,并及時向老師反饋本組同學學習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便于教師指導與糾正。小組長在課練時更可以起到組織和領導作用。如上文中提到分組循環練習時,學生練習時有組長觀察和指導,組織有序不雜亂,學生練習次數增加,密度和負荷提高,體育課的質量也就提高了。即使體育教師課時多,身體疲勞時對學生影響也不會太大。
總之,既然公開課和優質課都能達到高密度、高負荷的要求,一節常態下的體育課理論上和實踐上也是可以達到的,之所以出現達不到的現象,關鍵在于“執行力”,在于課程執行的問題,落實到具體數據上就是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練習密度、運動負荷達到多少。體育課堂承載著增強學生體質的任務,體育教師肩負著增強學生體質的責任,抓住了常態課,就抓住了體育課的質量,學生學會了基本運動技術和鍛煉的方法,才會在課外安全地鍛煉,才能提高身體素質和體能。希望各校能采取激勵機制促進體育教師積極認真工作,規劃、設計場地、器材,備好課,備好學生,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鍛煉,達到適宜的練習密度,達到對機體刺激的適宜的運動負荷,學生每一節體育課上都能得到有效鍛煉。再將課外體育活動作為補充,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薛成博,董翠香,王立新.上海市小學體育常態課與優質課運動負荷的對比研究[J].武術研究,2016(5).
[2]李文江,苗成林.體育課堂教學增強學生體質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教學,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