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利強
從教十幾年來,每當學生成績上不去時,我就側向于從學生方面找原因,從教育教學方面找原因的幾率少之又少;其實在今天的發言之前,我也有同樣的想法。但當聽明白此次會議的意圖——從課堂教學中找原因,這將對我們自身的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議題后,我們物理組全體同仁應用微信群這一平臺,踴躍參與,互相討論,痛析我們在教學中的失誤和不足,可俗話說:“蛇不知自毒,人不知自過”,要找教者教學中的自身原因,那談何容易,但為了不違背本次會議的議題,我們決然放棄我們的“架子”和“面子”,徹底反思自己在教學中的得與失,真是“不思不知道,一思嚇一跳”,原來我們在課堂教學存在著較多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只要找到對策,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將指日可待,此時我才體會到了校領導的良苦用心。今天借學校搭建的這一平臺上,受物理組各位同仁的委托,我將談談本組對“我校物理成績下滑的原因及應對的措施”,做以反饋,若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評指正。
一、造成我校物理學習成績下滑的原因
1.課堂用語欠佳、語速過快,把握不好“精講多練”的尺度
我們為了上一節自認為滿意的課,課前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但考慮到時間問題,講話的速度過快,語調缺少抑揚頓挫,語言不精確、欠科學是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尤其是為了追求完美,容易過于追求面面俱到,課堂容量過大,常常完不成教學任務,造成“拖堂”;但在課堂后自己往往不易覺察,洋洋自得,我們認為傾其所有,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可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倦情緒。
2.課堂教學的主體不明顯,高中物理課容量大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們大多會按自己的見解來解釋問題中的知識和現象,唯恐學生不懂,面面俱到,忽略了學生的感悟體驗和認識水平;還有的教師在學生自學或上黑板演練時,提示過來提示過去,這樣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甚至打斷了學生思考問題思路,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師職業倦怠
一說到教師職業倦怠,可能有老師會說,我們恨不得把心掏出來給學生吃了呢,哪來的倦怠呢?其實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很多,如工作繁重,讓教師身心俱疲;過度量化,讓教師疲于應付;學生無“能”讓教師“一挫再挫”,尤其是個別家長的無“情”,讓教師情何以堪;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少數學生在校期間,大法不犯小法不斷,老師為了震懾其他學生,他們的一些無心之舉,可能會被扣上“體罰或變相體罰”的帽子,更有甚者,一些別有用心的家長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這本身沒錯,可它成為刺傷我們教師心靈的“利劍”。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對學生的管教不如以前那么嚴格,加之學生自制力不強,學習缺乏動力,致使成績下滑嚴重。
4.認識上尚有偏差,堅持開展教學反思的比率較低
我們學校教師的課業負擔較重,留給寫教學反思的時間不
多,即使部分教師寫了教學反思,也有應付檢查之嫌。
5.理綜做題策略輔導欠佳
學生普遍認為物理難,加上現在學生任性的特點,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學習,有嚴重的學科傾向性,在學習過程中物理無疑成為個別學生放棄的對象,在考試過程中,往往將物理題留到最后再做,其實大部分學生留給物理的時間嚴重不足,致使物理成績下滑嚴重。
二、應對物理成績低下的措施
1.我們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好五個“面對”
(1)面對教材、大綱。要以課改精神為指導,轉變自身的觀念,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挖掘課堂教學為途徑,以優化教學過程為目標的教學理念。(2)面對教學過程。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利用多種媒體,設置各種情景,誘導學生主動學習,多啟發。(3)面對學生學習方法。教師要利用物理課本身的特點進行指導,揭示學習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4)面對學生檢測的成績。我們要客觀評價,注重試題的內容分析,及時找學生座談,了解存在問題,解決問題。(5)面對課外輔導。注重題型的歸納,注重一題多解的變換,注重語言、書面的表達,使學生感到師生如同朋友,能暢談觀點、想法。要善于聽取學生浮淺或錯誤的看法,并進行矯正。要主動與學生交談,以長輩的胸懷跨越師生的代溝。
2.教師要對個別學生進行適當懲戒教育
這絕非是“體罰”學生,我們懲戒學生務必要做到,一是懲戒教育要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二是懲戒教育要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三是懲戒教育要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四是實施懲戒教育要把握一定的度。在懲戒教育之后,要做到不放棄、不拋棄,反復抓、抓反復,及時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引導他們盡快走出懲戒教育的陰影,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3.教師的自身發展離不開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相反,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地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
總之,讓學生學好物理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對此,物理教師不僅要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增強自己的業務能力,還要及時和學生家長溝通,使家長的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錯誤的思想得以權衡,使學生在思想上重視物理課、在行動中積極參與物理學習、在課堂上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喜歡學習物理,最終使學生由“學會”物理到“會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