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摘 要:初中的學生剛剛離開小學的基礎式教學,又即將邁入高中提高式教育,此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因此,教師要重視起此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但是現如今學生在上課時的學習效率較低,學生在課上不能完全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與老師都很辛苦,但卻不能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而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課堂提問的效率較低。上課過程中,學生與老師不能有效利用課堂提問的環節,致使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而如何有效提高課堂的提問實效性呢?現以初中數學課堂為例進行探究。
關鍵詞:初中階段;數學科目;課堂提問;實效性
初中階段的數學相比于小學數學來講,其難度略微增加,學生在習慣了小學數學的思維模式后,難免會對初中數學的學習感到發愁。而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科之一,老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學好初中數學。數學這門學科,自身的符號性較強,其知識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式、定理、數學專用符號,其在學習時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理性思維,而課上的一些優質提問能有效幫助學生開闊思路,理解數學。而什么樣的提問能成為優質提問?老師在特定情境下,根據課堂講課情況提出教學問題,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自主自發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使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便是有效的課堂提問。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效利用課堂提問,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鍛煉與拓展。
一、合適的時機提出合適的問題
做事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授課時,要注意提問的時機。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提問,學生學習的效果有可能事半功倍。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容開始前,提出一個與本節課有關的小問題,先讓學生進行思考,隨后利用本節課堂知識為學生進行答案講解。這樣學生在上課前會有一些好奇心理,這就使得學生在上課時會更加認真地聽講,通過老師所講課堂知識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惑。例如,教師在講解初中一年級數學課本中的“有理數的乘方”時,可以在課前拿出一張輕薄的A4紙,對折,讓學生觀察它的厚度變化,再次對折,讓學生繼續觀察。隨后提出問題,“如果將A4紙對折35次,紙的厚度大概會是多少?”老師在提問此題后,可以先讓學生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是“桌子那么高”,還是“教學樓那么高”,又或者是別的高度?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說出正確答案,“A4紙在折疊35次后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此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已經對此產生興趣,教師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今天的講課內容——有理數的乘方。這樣學生會以更投入的學習狀態進行學習,進而驗證老師所講的答案是否正確。其次,教師可以在講解重點、難點時對學生進行提問。在講述重點、難點時提問,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記憶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難點、重點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分式方程”時,可以對學生容易產生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1)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有什么區別?(2)解分式方程為什么必須驗根?(3)分式方程的增根有哪些特點?”通過教師的提問來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式方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最后進行提問,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此節課的歸納總結;又或者是在學生已經基本了解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更加深入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等。
二、把握提問質量,堅持提問原則
教師在進行課上提問時,要注意不能“過度提問”,不要頻繁提問,不要提出過難的問題等。教師在上課時,要注意自己的提問次數。次數不能過多,這有可能會使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次數也不能過少,這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次數合理,既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又能使學生有效參與上課過程。教師在進行問題的選擇時,也要注意掌控問題的難度。如果教師提問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能解出答案,這樣有可能會使學生沾沾自喜,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都學會了”的心態;而提出的問題過于復雜困難,班里無人能解,這樣的提問便是一個失敗的提問,這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失去對數學學習的動力。一個好的提問是部分優秀學生能獨立思考得出答案,而大部分學生在經過自己的長時間思考,或經過老師的提示也能得出答案,這樣的問題便是一個好問題。大部分學生在此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思維,強化了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而教師在學生答出問題答案后,要適當給予評價,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及時進行更正,同時要肯定學生認真答題的態度,鼓勵學生進行思考。
教師在提高提問實效性的同時,可以適當對自己的講課方式進行改革,通過一些有趣的方式使學生產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主動進行數學學習,進而學好初中數學。
參考文獻:
[1]朱鐵.提問藝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方法探究[J].學周刊,2017(12):189-190.
[2]姚璐.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實效性的探究[D].蘇州大學,2014.
[3]王小英.試論如何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