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婷
相對于城市學生來說,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比較薄弱,大部分父母忙于賺錢養家,無暇顧及孩子,學生在家缺乏教育和管束,很多還要承擔大量的家務,所以學習自覺性較差,課后學習時間也較少。針對這種情況,要想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發展學習能力,就必須打造適合農村學生的高效課堂。關于農村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本人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策略。
一、教師對教材和中考的把握是高效課堂的前提
1.知識精簡,抓住重點、難點、熱點、考點
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缺乏工作經驗,我的教學方式是力求全面。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內容太多學生記憶困難,有些偏難的知識點學生不易理解,力求全面的后果就是失了重難點。后來,我仔細研讀了課程標準、教材解析以及近十年的中考真題,將教學內容進行了簡化、濃縮、整合,使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學進度快了,學生負擔輕了,學習效果也更好了。
2.教材整合,重視原理和通法
教材無疑是千萬專家學者心血的凝集,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邏輯,是教師教學的核心參考。但也不能一味地嚴格按照教材實施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整合。例如,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教材中的安排是先在第二單元中學習《制取氧氣》,然后在第六單元中學習《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最后,總結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氣體的制取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點,在最開始學習制取氧氣的時候,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先用一課時來學習氣體制取的通法,讓學生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有所了解,這樣,在后續具體學習氧氣、二氧化碳的制取時,只要給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或化學方程式,學生就能快速地確定反應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使后續的學習與知識的拓展更加高效。
二、使用導學案,幫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學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礎上針對學生學習而開發的一種學習方案,它能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授課目標和意圖,讓學生學習能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的不僅是組織者、引領者的角色,而且是整體活動進程的調節者和局部障礙的排除者角色。“學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導預習,也可用于課堂教學,并且系統的學案還是一份很好的學習資料。
三、運用多種方法,創建有吸引力的課堂
高效的課堂一定得是有吸引力的課堂,所以高昂的學習興趣是課堂高效的有力保障。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毙抡n導入時,好的教學情境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制取氧氣》時,介紹特種部隊的野外生火方法并播放視頻:一小勺高錳酸鉀晶體倒在報紙上,加上幾滴甘油,把報紙揉成一團,30秒內就會著火。學生感到非常神奇,好奇心高漲,此時再引入高錳酸鉀制氧的方法,學習效果必定事半功倍。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講《水的組成》時引用馬德里斯海域海水憑空起火的事件,學《金屬材料》時講述南極探險家斯科特和他的探險隊因鐵桶莫名出現裂縫,失去供暖燃油而全體葬身南極的悲劇故事……
2.運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而且在實驗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更容易形成長時記憶,因此實驗部分在初中化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例如,開學第一課中用白紙花噴“水”變紅花的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對化學的興趣,在《氧氣》的教學中,鐵絲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的實驗也顛覆了學生對于“鐵無法燃燒”的傳統認知,讓他們覺得化學是一門非常神奇的學科。
3.利用多媒體教學,增強學習興趣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粉筆+黑板”的模式,實現了交互式的互動教學,增強了教學的針對性、表演性、觀賞性和趣味行。譬如肉眼無法觀察的微觀世界和一些有毒、有危險性的實驗,都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進行清晰、直觀的展現。同時,多媒體的有效應用也能大大縮短以往板書或者講解的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四、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做好課后總結,構建知識網絡
思維導圖這一概念是由英國學者東尼·博贊(Tony Buzan)提出的,它是用圖解的形式和網狀的結構,加上關鍵詞和關鍵圖像,存儲、組織和優化信息。利用思維導圖能夠有效地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網絡,是課后總結的有效方法。我將思維導圖設計為學案的最后一個模塊,新課學習之后讓學生整理畫出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一是將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了一次復習鞏固,二是對這一塊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邏輯,以下為學生作品示例:
總之,農村學生原本就存在學習基礎薄弱、學習主動性差、現代化學習手段少、課外學習資源匱乏等問題,要想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改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成績,就必須摒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大力發展適宜農村學校的高效課堂,還教于學,使學生樂學、善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博贊.博贊學習技巧[M].丁大剛,張相芬,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