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永
摘 要: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化石燃料在生活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尤其是在當前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城市中以及其周邊的工廠正在逐步向農村地區搬遷。這就使得以煤炭為主的農村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低碳主義這一理念被擺在了臺面上。物理作為一門與環境保護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滲透低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初中物理;低碳教育;滲透方法
所謂的物理學科中滲透低碳教育就是指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立足物理學科的基本內容,挖掘其中所蘊含的低碳生活的內容,使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物理的認知,并能樹立起環境保護意識。對于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其生活環境相較于城市來說有著一定的差距,由此導致他們對“低碳”認識不夠深刻,更不要說將低碳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物理作為一門與生活有關的學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盡最大可能地借助多樣化的方式滲透低碳教育,借此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基礎上,培養其環保意識。那么,我們要如何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滲透低碳教育呢?
一、創設情境,拓展思維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在組織物理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節約有限的課堂時間,往往會借助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對我們所使用的教材內容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有重難點和基礎知識之分。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重難點上,忽視了對基礎知識的講解。而這些基礎知識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低碳教育資源。對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將基礎知識和重難點知識講解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引導學生了解基礎知識,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對其加以拓展,在拓展知識的時候最常用的方法是創設情境。通過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將基礎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還會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經驗,借此實現知識的拓展。
以《能源家族》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課堂之初,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當前生活、生產中的能源利用情況,學生在直觀的畫面展示下,會看到能源的使用促進了我們的生活發展。但是,由于能源是有限的,按照當前的開采速度,地球的一些不可再生資源面臨著枯竭的局面。對此,在多媒體呈現具體的資源數據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想象一下,倘若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煤、石油等,我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么樣子呢?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想到在資源的缺乏下我們的生活會舉步維艱,難以發展。但是,過度使用煤炭資源則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環境污染。學生還會就當前自己生活中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暢所欲言。如此,在情境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得以擴展,認識到了大量使用煤炭的危害,借此對如何合理運用煤炭資源、保護環境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深化。
二、深化內容,應用所學
教材作為我們組織物理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低碳教育資源。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對所使用的教材內容加以分析,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低碳教育資源,并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在此需要注意一點,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呈現低碳教育資源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引導學生認知基礎知識,更是為了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
力。因為物理教學活動開展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所學的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所使用的物理教材內容的分析我發現,無論是在《聲學》《光學》,還是在《力學》《電學》等內容中都蘊含著豐富的低碳教育內容。所以,在組織這些教學內容的時候,我會深挖這些資源,在基礎知識教學的過程中,將其滲透其中,借此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其加以運用。
以《聲學》內容為例,噪音作為當前社會四大污染之一,其從環保的角度來說,凡是阻礙人們正常休息和工作,以及對人們所要傾聽的聲音有阻礙作用的都是噪音。就農村地區來說,其噪音的來源主要有兩點:一是工廠的噪音污染,二是公路上的車鳴聲等,尤其是拖拉機、重型卡車等。對此,在組織該內容教學的時候,我會將農村地區的噪音污染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噪音給我們的生活所帶來的危害,以及如何借助所學的知識來減輕噪音污染等,借此在進行低碳教育滲透的過程中,實現學以致用,為“高碳生活”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借助多樣化的手段將低碳教育滲透其中,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樹立起環保意識,并能借助所學的知識來打造“高碳生活”,為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綿薄的力量,進而在物理應用能力提升的基礎上,樹立起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馮同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A].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2016:1.
[2]張麗萍.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滲透低碳教育的實踐[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