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希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每一位炎黃子孫,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其責任和義務。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理應肩負起培育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傳統文化的沃土在民間和農村。農村學校有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傳承傳統文化更有其條件和優勢。因此,在農村學校學生中培育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一、創造富有濃厚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
學校德育的精神實質是校園文化,建立富有傳統氣息和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保障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徜徉在一個到處都能學到新知識、新學問,能獲得審美感受的校園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首先,學校可以設計一些能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園林景觀、人物雕塑、文化長廊等。草木間暗香浮動,字畫中德育無聲。學生只有在校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才能將其內化為求知做人的基本態度和基本品質。
其次,要創設文化課堂氛圍。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書法家撰寫的古代名人名言警句和古代名人的畫像,當地民間藝人和民俗簡介,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來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
二、立足課堂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魂
中國書法、京劇臉譜、中國樂器、陶瓷、詩歌、謎語……中國傳統文化不勝枚舉。要讓學生喜歡中國傳統文化,老師就要在語文、歷史、美術、音樂等課堂上逐一講解其來源及特點,要讓學生喜歡它們,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才會接觸、了解、學習,成為某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如在語文課中進行成語接龍、師生名字鑲嵌、歷史故事大串聯等活動,散文、詩歌品賞,對聯,猜謎,及自制謎面。書法課中播放書法家相關影像材料,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
(二)挖掘教材,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1.感受傳統文化的自然美。現在的統編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寫景狀物、田園詩歌、山水游記等課文,對自然美進行了鐘情的描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畫面,這些內容都是作者情景交融的產物,已不再是純客觀景物,它已經是人格化了的自然,飽含了作者無盡的情思。
2.感受傳統文化的社會美。如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生動的社會畫面和一軸軸性格鮮明的人物畫卷。正義感,嫉惡如仇的精神,對國家的熱愛,謙虛好學的品質,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精神構成了社會美的主體。《唐雎不辱使命》中維護國土的嚴正立場和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送東陽馬生序》中不辭勞苦、虛心求學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學生心靈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教師要準確傳導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讓學生在心靈深處受到傳統文化的洗禮,從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3.感受傳統文化的藝術美。教材中有不少內容是對藝術的直接表現,在處理此類教材時要把學生引入到語言描繪的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審美意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對琵琶女高超演奏技藝的描寫。而美妙的音樂、優美的歌聲、動聽的朗誦、悅耳的語言,都能讓學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體味聲韻、語言之美。
(三)強化誦讀,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之韻
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經驗。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多文質兼美,膾炙人口,從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到元曲,這些課文里所體現出來的意境美、語言美,光靠老師的分析、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體味其文化之韻。優秀的必是感人的,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學生肯定也會喜歡。因為漢語獨具特色的音,聲、韻、調和諧的特點,所以,加強朗誦教學,使學生感受傳統文化中漢語的音韻美,是優于其他學科的。
三、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弘揚傳統文化
1.開展課外調查,了解家鄉習俗及傳統文化
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家鄉習俗,也有當地的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利用第二課堂讓學生開展調查,深入了解當地傳統文化。如了解家鄉婚嫁文化、飲食文化、節日文化等傳統文化形式。考察家鄉的名勝古跡與由來,考察家鄉的歷史名人和遺跡,考察家鄉某些地名的由來,考察家鄉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特點,訪問民間藝人,了解傳統工藝。組織學生為宣傳家鄉的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
2.激勵學生走進傳統節日,傳承中華文化
現在不少學生對我們的傳統節日淡漠了,傳統節日蘊含著我們民族的情感追求。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都有屈原的主題,人們懷念屈原實際是在傳遞著愛國精神的火炬。中秋節吃月餅、除夕夜吃餃子,這都反映了我們民族重團圓、重親情、重和諧的情感追求。在這些節日里,應提醒學生從中感受文化的氛圍。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如果在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中組織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這樣的文化傳承是意義深遠的。
3.依托學校及當地資源,實踐傳承傳統文化
農村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鄉村學校少年宮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繼承傳統文化。如,我們學校鄉村少年宮就成立了書法、民樂、民族舞蹈、剪紙、戲曲、腰鼓、棋藝、刺繡、經典誦讀等小組。在學校有特長的老師和校外志愿者的組織下,定期在課外開展活動。特別是我們當地有傳統的陶瓷文化,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古代陶窯遺址,學習陶瓷知識,成立了陶藝小組,在當地專家指導下學習、制作簡單陶藝品,得到參觀者好評。學生在自愿之下,努力學習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個個成為了傳統文化的小小繼承者。
總之,在農村學校中,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將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入學生生活之中,讓我們的學生在靈魂深處夯實傳統文化殿堂之基,凈化每個學生的心靈,這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永遠的責任和使命。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校園的實踐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77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