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摘 要:好的美術學習,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純化;不僅僅是整齊劃一,也是自主創意;不僅僅是單項肯定,也是多元評價。中學美術教學或學習亦然。美術教師是這種多軌道的倡導者、建設者和更新者,以此在這樣的軌道上培養學生的審美力、思維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關鍵詞:品性純化;自主創意;多元評價
新的時代背景和課改理念下,中學美術學習應該打造教育教學的多軌道:既有技法技能的熟稔,又有情感、心靈和品行的多重滋養。那種僅僅注重技法提升的傳統理念和做法應該淡出師生的視野了。對于成長中的中學生而言,因為人文生態重建而打開的學習版圖愈廣闊,其學習的勁頭愈足,其受到的滋養自然也就是多方面的。
一、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品性純化
“所有的課堂變革,都只有一個基點,那就是為兒童打下學習與精神的底子,為兒童更好的發展奠基?!盵1]的確,好的美術活動或美術作品應該更多地關注人,更多地貼近人的靈魂,更多地注重孩子們的品性純化,更加注重技能技法與精神滋養的深情握手。正所謂:“由‘物轉向‘精神,多一些人文生態;由‘技法轉向‘體驗,多一些品性鍛造;由‘物品轉向‘審美,多一些精神滋養。”
比如,在引領孩子們欣賞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的《面包》時,教師不僅僅引領孩子們欣賞其技法的高超,更重要的從母親極度痛苦的背影和孩子們急切索食的情景中培植孩子們的同情心:為什么母親要背過頭去偷偷地哭泣?深褐色在渲染了人物的痛苦方面有何作用?畫中的母親為什么不愿意給孩子們看見?“這是剩在她這里的僅有的慈愛?!苯裉?,我們面對面包時,我們是一種什么心情和對待方式?
這樣的設問或者這樣的設計,直指人的內心,直指人的精神狀態,因而更能夠打動人心,更能夠聚集起孩子們的情感,更能夠給予孩子們精神的滋養、沐浴和鍛造。如果教師時時用高度的警覺去打造情感的課堂,時時與孩子們的內心對接,與情感對接,孩子們品性純化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課堂就可能變成情感的課堂。但愿這樣的課堂不僅僅是孩子們繪畫的技能室和技法室,也是給予孩子們“精神維他命”的人格成長室和生命棲居室。
二、不僅僅是整齊劃一,也是自主創意
在中學美術活動中,如何造型、如何勾勒線條、如何搭配色彩等等,無不需要創意。所謂的“自由、個性和創意”是對“整齊劃一”的有力反應,是對“模仿、復制和抄襲”的強烈回應。中學美術學習或美術創作,應該少一些統一標準,多一些個性創作;少一些機械模仿,多一些自主靈活;少一些“復制剪貼”,多一些創新創意。實踐證明,少一些范畫或樣本,孩子們或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在這個意義上說,讓自由繪畫的創意、美和靈動滲透在美術課堂的每一個細微處,應該成為美術教師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個重要視點。
比如就造型和色彩搭配方面,有的同學畫了一個三頭六臂的李詠,以顯示出他的多才多藝,用特別夸張的手法突出李詠的顴骨。
有的學生畫了一個石榴,突出特點是裂開的,仿佛張嘴咧笑的小孩,里面紅色的石榴子兒仿佛一排排牙齒,代表著開懷大笑。
還有的同學運用抽象的手法畫了各種顏色的色塊兒,名字是“考試后的心情”,黑色代表著傷心,黃色和紅色代表著暗下決心。
……
引領孩子們掙脫束縛,擺脫“枷鎖”,孩子們的靈性就會汩汩而出,創意就會時時涌現,想象力就會日漸豐富,課堂“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且“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何樂而不為呢?一個美術教師,如果不希望自己日益“單薄”,也不希望自己學生的想象力日漸萎縮,就應該重新確立一個更具人文生態的視域:拒絕因襲守舊而注重創意創新,拒絕閉目塞聽而注重廣開言路,拒絕人云亦云而注重個性感悟……多一些這樣的“拒絕”,必將為課堂增值,為孩子們的美術人生增值,以此讓孩子們愉悅身心、激發靈感、發展思維、陶冶情操、享受審美,以此培養學生的審美力、思維力、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三、不僅僅是單項肯定,也是多元評價
面對孩子們或稚嫩、或青澀、或“天真”的美術作品,教師是從成人或單一的標準去評價,還是從有益于孩子們身心發展、思維發展和能力發展的角度去評價呢?顯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稱道的。好的美術課堂教學效果評價不是單一的,不是僅僅關注于技能技法,不是為了考試或公開展示,不是為了走廊文化的精美而增添幾分榮光,而是真正從有益于孩子們的長遠發展、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的角度而進行多元評價。教師或成人,一定要善于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或美術活動,也許僅僅是幾個字,僅僅是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溫馨的相處,卻喚醒了孩子們那曾經一度沉睡的心。而隨后,這些孩子一定和以前有所不同。
比如,對學生的“畫”的過程評價當做“重中之重”。學生是否畫得有滋有味、有情有義,是否經歷了一番“折騰”和“痛苦”之后豁然開朗呢?還比如,構建“師與生、生與生、師與家長”的多向評價新模式;還比如,從純技能評價轉向智力、心靈和情感的多重評價……
在這樣的評價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掩蓋自己挑剔的目光,而張揚積極的、正向的、激勵的目光,多多鼓勵孩子,“這樣才能讓快樂、智慧、自信、創造力、審美能力、文化理解力等人文品質在學習美術知識技能的同時內化于心”[2],讓正能量充盈在教學的每一個細微處,以此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在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0.
[2]王富陽.對話美術教育的“大道理”與“小細節”[J].福建教育(中學版),201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