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萬林 袁英英
摘 要:歷年來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都是一個高熱度的話題,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而造成負擔的主要原因不僅來自家庭和學校,還包括社會等方面帶來的壓力。單從社會方面來看,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則主要來源于就業、社會階層等方面,社會因素導致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這已經成為嚴重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也有了明確的指示,但是口號雖然打響了,實際的效果卻不理想。
關鍵詞:中學生;學業負擔;社會成因
一、加重中學生學業負擔的社會成因
在加重中學生學業負擔社會成因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缺少優質的教育資源,隨著教育的發展和完善,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加大,但是由于優質教育資源的有限性,需求量大于資源增長量,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夠均勻,經濟發達地區的院校優質教育資源多,經濟較為欠缺的地區院校優質資源較少,學生在不停學習的情況下學業負擔變得越來越重。除此之外,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學歷成為學生學習的驅動力,用人單位對于學歷的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機器”,在沒有辦法改變社會現實的情況下學生只有通過多學習才能去滿足就業的標準和要求。最后一個就是評價標準的問題,很多學校過度注重評價效益,將學生的成績和升學率作為好學校的標準,學校將教師的業績和學生的成績作為學校發展的主要內容,這也是造成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又一個社會成因。
二、解決和優化中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問題具體有效策略分析
1.重視和增加優秀教育資源的投入,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在各地區平衡配置
針對當前我國教育領域優質資源分配不均衡、缺乏科學合理性這一因素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教育教師資源的進一步投入,加大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資金成本投入。這就要求政府以及教育相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在公共教育領域的人力資源投入,并且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和革新的大環境背景下,也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對教育領域資金投入的有效控制和調節,并且應進一步提升非財政性教育經費在教育總資金成本當中的比重。除此以外,教育有關部門要科學合理地配置優質教育資源,讓不同區域以及不同學校都能夠存有一定的優質教育資源,從而有效解決各區域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并且,要重視和加強對偏遠區域、鄉村及經濟發展落后區域的優質教育資源更新和投入,使我國各地區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教育。
2.鼓勵社會各個行業構建起多元化的人才選用機制
當今社會各個行業的人才聘用機制,依然是以學歷為主要衡量標準,“學歷第一”的意識一直都是企業聘用人才的主要標準,并且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中也根深蒂固,從而導致學生認為只有好的學習成績和高的學歷證明才能在社會上獲得好的工作,在這種大環境下學生不得不努力學習,導致學生“減負”流于形式。政府和社會企業應及時更新和轉變以學歷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這一陳舊理念,建立起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人才評價機制,構建起與社會和企業實際需求緊密聯系的人才聘用和評價制度,將學生道德品質、語言表達、人際溝通、理論結合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究和創新等多方面能力綜合到一起,展開科學合理的評價。另外,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逐漸向著多元化、豐富化以及創新化發展,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綜合素養標準逐漸提升,如果學生只會讀死書而其他能力欠缺,即使每科分數都是滿分也無法滿足企業崗位實際需求,真正成為人們時常說起的“高分低能兒”。所以,在現代教育教學中應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和培養,重視學生個性化興趣和特點的培養,使每位學生都能夠認清自身的優勢并不斷發展和提升,更好地融入社會滿足工作崗位需求。
3.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師和學校工作評價機制
以往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通常都是以學生學習成績以及升學率為主要指標,然而這并不是唯一指標。對評價一個學校來講,應從學校的教學硬件基礎設施、學校管理、校風校紀、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占有量以及各學科課程設置科學合理性等多個方面展開綜合性的評定;而對于教師工作評價方面,應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教師自身專業能力、教學能力、科研成果、學生家長互動交流以及班級學生管理等多方面能力作為衡量一名教師是否優秀的標準,通過上述種種非學生分數評價教師的指標,實現對教師工作的綜合性評價更具科學合理性和全面性。所以說,構建起多元化的教師工作以及學校工作評價體系,能夠有效消除學校和教師為了獲得較高的社會評價而為學生增加學業負擔的現象,從而真正地實現為中學生學業“減負”的目標。
總之,想要真正為學生“減負”就要合理分配教學資源、合理設置課程、優化和革新招生機制以及教育評價標準等,讓學生該學的時候認真學,該玩的時候好好玩,真正實現“減負”,確保學生多方面能力協調均衡發展,培養出綜合素質優良的現代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張保榮.初中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及對策[J].發展,2012(2):126.
[2]劉一鳴.淺談初中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及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