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英
摘 要:語文教學能教會學生動態構建語言技能知識體系,形成口語交際、閱讀及文字運用等基本技能,有助于培養語言、審美鑒賞、認知、思維、文化理解與傳承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文化底蘊,提升整體素質與核心素質。應注重統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及工具性特質,突顯語文學科的本體性,結合語文教學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建構能力、觸類旁通,使語文教學服務于初中生的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進步。
關鍵詞:語文;素養;核心
素質教育注重培養發散思維與創新能力,初中語文教學理念應與素質教育理念相符。為避免語文教學出現失衡、異化現象,在語文教學中應教會學生積累與儲備知識,提升初中生的語言能力、作文水平,還應注重追求人文精神及發展語文能力、核心素養。在教學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拓寬認知視野,讓初中生了解語文學科內涵與文化精神,抓住語文學習本質,獲得美的體驗,充實精神世界,全面提升道德修養及審美情趣,培養人文情懷。
一、落實教學目標,整合語文課程
核心素養包括社會參與、自主發展與文化基礎三個方面,與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方法及能力教學目標互相對應。落實能力目標指圍繞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制訂教學計劃,夯實初中生的語文知識技能、文化基礎;落實方法目標指引導初中生探究語文知識生成過程,根據實際能力制定學習方法,促使初中生有效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落實態度情感目標指深度挖掘教材中體現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聯系社會實際、日常生活學習文本,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與自身發展的精神品格。例如,教學《散步》時,指導初中生通過圈點勾畫、整體感知文本積累語言詞匯,通過練習朗讀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在反復品讀關鍵詞語的基礎上品味文本傳達出的深長意味及語言美,感悟珍愛生命、珍愛親情及尊老愛幼等人文情感。語文課程實踐性、綜合性強,涉及文化、審美及思維等內容,通過重組、重新梳理課程內容改進課程形態、結構,構建綜合型語文課程體系,能實現高效率、輕負擔的教學,促使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幫助初中生健康成長。整合語文課程時可以從學習內容、實踐活動及發展需求三個方面入手,基于學習內容整合課程時,可整合不同的文體與主題。例如,可通過整合《孔乙己》《變色龍》學習小說,學習后推薦閱讀《阿Q正傳》《祝?!贰端帯?。基于實踐活動整合課程時應注重結合生命體驗與語文知識、課外知識與課堂知識,使課程教學回歸生活、保證語文知識聯結社會;基于初中生的發展需求整合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學情,量身定做、設計難度層次不同的個性化課程,有效發揮初中生的學習潛能。
二、實施開放式教學,引導課堂研討
當代初中生想法獨特、思維活躍,為適應社會發展,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學特點,組織有序化、開放化的教學,營造自由的教學氛圍,有效培養創新思維。語文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旁征博引,不應局限于一個詞語或一篇課文,利用開放式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語文思維。同時運用探究式、小組合作或自主學習等開放式教學法鼓勵初中生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實踐語文知識,尊重初中生的夢想、個體化差異,運用開放型評價模式激發創造力、增強自信心。例如,教學《陋室銘》時,可按照互相促進、水平互補原則將班級中的初中生分為若干個合作探究學習小組,讓各個小組利用多種途徑搜集作者劉禹錫的生平背景資料,整理總結文中的特殊句式、重要字詞,各小組成員介紹生平背景與整理句式、字詞時均要求脫稿,通過動手實踐有效鍛煉思維及培養記憶能力。引導課堂研討能有效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初中生的獨立思考及豐富想象能力,是形成核心素養與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學《次北固山下》《天凈沙·秋思》等古代詩歌時,可讓初中生從課外讀物中找一首相似的律詩,對比與賞析對仗工整、詞義相對、詞性相對的詩句,探究及討論對仗知識,分析對仗工整、詞義或詞性相對的句式體現出的韻律美、勻稱美,通過以點串珠及以點帶面的形式拓展語文知識、核心素質的生長點,幫助構建完整的、全面的知識系統、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培養與初中語文教學密切相關。為了有效結合語文教學與素養培養,教師應拓展思維、廣開思路,在語文教學中靈活挖掘多樣性素養培養課程資源,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人生經歷、生活背景及個性品質等對教學環境進行優化,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同時豐富課堂教學過程的人文情感,注重情懷教育,結合事物認知與語文學習、心靈交流與文本對話、切身感受與文本理解,通過培養獨到見解、獨特思維、開放思維提升核心素養,增強初中生的語感、感知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與讀寫能力,強化詞匯積累,形成良好語文能力,鼓勵初中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思考生活、人生、社會。
參考文獻:
[1]袁耀輝.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探析[J].教育現代化,2017(40).
[2]鄭新麗.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培養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7(24).
[3]文立.語文教學怎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J].中華少年,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