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海
摘 要: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創新引領,縱覽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每一項科學文化成就的取得,每一種先進生產工具的產生,每一項方針政策的制定……都是人類發揮創新思維的結晶。創新思維與人類社會發展同在,沒有創新思維,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
關鍵詞:地理教學;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是衡量和評價一個人能力大小的決定性因素,早在1985年,國家就指出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就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科學精神的人才?!睆亩容^明確地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務之一,到今天為止,全國上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其精髓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而目前對于創新思維的認識和如何培養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對創新思維認識方面的誤區
有些老師和學生一聽到“創新”這個字眼,就認為它是高不可攀的事,似乎只有像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發明家、科學家才能享用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創新的意識,其實,這是對創新的誤解。創新是一種心理品質,具有不同的層次,體現在各個方面。它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可能是一種新的思想主張,也可能是一幅畫、一首詩,甚至只是一種新的解題方法,一個新的分析問題的角度……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中,要正確認識到處有創新的道理,千萬不能用不恰當的行為去挫傷學生的創新精神,而要積極有效地進行引導。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每個學生,只要不是天生弱智,他就可能在你的關懷、引導和培養下成為有創造力的人。創造或創新是每個智力發育正常兒童與生俱來的一種潛質。”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地理基本知識、理論、規律的學習和豐富的地理資料、信息的搜集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
創新是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理論繼承的基礎上,再經過自己重新分析、綜合、再創新的思維過程。因而,任何一種創新,都不可能是“在一張白紙上亂貼亂畫”。對于地理學習來說,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理論、規律的學習和豐富的地理資料、信息的積累,是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基礎。為此,地理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就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對于地理資料、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則是地理教師重點布置、引導并督促學生完成的重任。在這方面,教師應成為一個很好的示范者或榜樣,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時刻刻列舉、展示學生身邊的、公眾熟識的、典型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現象,來論證、說明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的地理原理、規律。譬如:在“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一節教學時,就可以選取學校所在街區或集鎮交通的變化,從而引發商業網點和聚落形態變化為案例,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理論來觀察事物、現象和解決問題。
2.觀察力的培養是前提
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積極思維和偉大創造的前提。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不能進行系統、周密的觀察,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么他就無法得到大量感性材料,從而不具備深厚的思想基礎,獲取的知識也只是表面的、膚淺的,更不能從中發現規律和進行創新。
觀察是一種有意識、有計劃、持久的知覺行動。這種通過觀察抓本質的能力就是觀察力。觀察力強的同學,有比較縝密的觀察計劃,知道先觀察什么,后觀察什么,從哪些方面觀察,并且有條理地記錄觀察的結果。那么,如何培養良好的觀察力呢?
首先,觀察要遵循一定的順序??梢愿鶕挛锏奶卣骱陀^察的目的確定觀察的順序;可以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也可按方位順序進行觀察;還可按邏輯順序進行觀察。
其次,觀察要抓重要特征。事物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各有不同的特征,因此,觀察就要找出重要特征。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再根據觀察的目的、要求等進行重點觀察。
再次,要從多角度、多側面觀察。有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在多角度和不同情境下進行觀察,才能獲得對事物的全面認識。而不會犯“盲人摸象”的錯誤。
最后,觀察中要有比較和分析。
3.革新教學模式,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條件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需要良好的教育環境,包括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創造能力的物質環境以及促進學生創造智能發展的心理環境。
首先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倡導學生自主參與,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成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加強學生間的互動和信息交流。教育教學中應多開展一些討論、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獲取知識,哪怕走了彎路,甚至“撞到頭破血流”,也是值得的!例如,在“地球的運動”教學中,教師只需演示,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討論、總結,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觀點、思想,引導學生大膽冒險,敢于犯錯。對于學生的錯誤,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撥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學生繼續思維,找到錯源,將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在矯正的同時,促使其自悟,啟動他們的創造潛能。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須時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這樣,學生學習地理既有動力又有壓力,并最終轉化為求知的欲望。
參考文獻:
[1]邵明德.催開創造力之花[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周忠昌.創造心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