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歷 戴振文
[提要]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論、革命經驗和革命精神凝結而成的革命傳統,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漳州市作為重要的革命蘇區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本文從“龍津大講堂”在弘揚傳承傳統優秀文化中發揮的作用和優勢入手,借助“龍津大講堂”的做法,提出加強漳州市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的途徑辦法。
關鍵詞:紅色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龍津大講堂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8月8日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習近平在多個重要場合,多次就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弘揚紅色文化作出重要論述、指示和要求。習近平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習近平強調,“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因此,我們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認識實施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的重大意義,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工作,強化措施,創新形式,加以推進。
漳州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蘇區老區,全市有8個蘇區縣,曾經多次發生過對中國革命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事件,至今保留革命遺址206處,其中有60處革命遺址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2處,省級13處)。特別是1932年4月,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紅色文化發展將迎來良好的機遇,全國上下正全力推動這項工作。漳州市委明確提出深入實施漳州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讓紅色文化真正成為漳州的文化名片,轉化為推動漳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動力。可以說,保護傳承弘揚漳州紅色文化迎來了大好時機。
近年來,漳州市長泰縣以建設“文化長泰”為目標,以“講好長泰故事,暢享長泰夢想”為主題,以組建百名文化使者隊伍、建立千篇講堂課題庫、實現萬名群眾受益等“百千萬”工程為主抓手,深入開展“龍津大講堂”活動,大力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激發群眾文化內生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群眾喜愛。
(一)基礎扎實。從組建機構、部門配合、上下聯動入手,扎實構建了縣、鎮、村三級活動網絡,組建了百名文化使者隊伍,建立了千篇講堂課題庫,推動實現萬名群眾受益,有效夯實龍津大講堂活動基礎。
(二)模式靈活。采取“五加二”和“三定五不拘”的推廣模式,從農村、社區、中學、小學、企業等5個層面,各選取兩個點作為試點,通過定點、定題、定期“三定”和不拘形式、不拘內容、不拘時間、不拘地點、不拘人數“五不拘”相結合,多層次、多元化開展講堂活動,示范性和靈活性都很強。
(三)覆蓋廣泛。根據機關干部、農村群眾、社區居民、教師學生、企業員工等人群特點,設立了主講堂、鄉村講堂、社區講堂、學校講堂、員工講堂等五類講堂,并根據不同群體、不同時期的需求,科學合理設置講堂課題,有針對性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廣大干部群眾的需要。
(四)宣傳有力。在活動啟動前期,通過向全社會征集文化使者隊伍、講堂課題內容、講堂標志等方式,拓展宣傳覆蓋面,有效提高知曉率。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注重發揮新舊媒體的作用,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開辟了專欄,特別是建立了“微講堂”,多種方式、及時有效地向受眾傳遞講堂動態、授課內容、精品文化等內容,有效地擴大影響力。
“龍津大講堂”通過精心打造,已經成為了一個面向基層、面向百姓、面向大眾的宣傳文化公益講堂。而紅色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可以借鑒“龍津大講堂”的模式,發揮其特有優勢,在全市開展講堂活動,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漳州紅色文化。
(一)公開三項征集。采取公開征集的宣傳手段,進一步提高講堂的知曉率和影響力。一是文化使者隊伍征集。把文化使者隊伍建設作為講堂活動的最重要基礎工作,通過個人自薦、組織推薦、統一選聘等方式,在全市范圍內廣泛吸收本地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傳能力強的在職干部、離退休老干部以及社會上有較深造詣的各界人士,組建本土文化使者隊伍;二是講堂課題內容征集。在全社會廣泛征集切合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不同需求的講堂內容,內容可以涉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城市人文精神、漳州特色文化、等多個方面;三是LOGO標志征集。以充分反映漳州的地域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特點,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集講堂活動標志(LOGO),以體現活動的時代感與大眾性。
(二)構筑四級網絡。從組建機構、部門配合、上下聯動入手,在縣、鎮、村的基礎上,扎實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活動網絡,進一步夯實活動基礎。在市一級,專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籌協調各縣(市、區)和市直機關開展講堂活動和其他各項具體工作。在縣一級,專門成立由縣四套班子領導、各鄉鎮(場、區、辦事處)及縣直有關部門主要領導組成的講堂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委宣傳部,具體負責講堂的組織、策劃、選題、宣傳等日常事務。統籌協調推進龍津主講堂和10個示范點的建設,指導開展講堂系列活動,并在資金、人力等方面給予支持。在鄉鎮(場、區、辦事處),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加強對轄區范圍內村(社區)、學校、企業的指導,并確定1~3個點納入全縣講堂授牌點范圍,同時,確定專人具體抓落實,確保授牌點活動常態化開展。在村(社區)、學校、企業,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求,圍繞紅色文化內容,采取“三定五不拘”的形式,多層次、多元化地靈活開展講演活動,推動講堂活動實現全覆蓋。
(三)設置五類講堂。根據人群特點,貫穿紅色文化內容,設立機關講堂、鄉村講堂、社區講堂、學校講堂、員工講堂等五類講堂。機關講堂,主要市縣機關領導干部服務,重點圍繞服務市縣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定期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開展領導之道、政治經濟、城投運營、公共安全、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等課題演講、講座,不斷提升領導干部的執政水平和文化素質。鄉村講堂,主要為鄉鎮(場、區)干部、農民群眾服務,重點開設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等課題;社區講堂,主要為社區居民服務。以紅色文化為抓手,兼顧開設孝道文化、公民法制、家風家教、養生保健、公共道德等課題;學校講堂,主要從教師、學生入手,突出“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重點開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之旅、紅色故事、抗戰文化資源、整理挖掘紅色文化要素等課題;員工講堂,主要為企業家、企業員工服務。重點開設紅色精神與企業管理、紅色文化與創業創新等課題。
(四)實施“五大”舉措。堅持“三貼近”原則,推進大講堂系列活動廣泛深入開展。
一是以點帶面。采取“五加二”的辦法,從農村、社區、中學、小學、企業等五個層面,各選取兩個點作為試點,通過示范引導,逐步推開,最終實現全覆蓋。在宣傳、教育、展演等各項活動中,突出紅色文化要素,加大對我市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推介力度,提升漳州市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是外引內聯。大講堂的主講人由外聘專家學者和本市文化志愿者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挑選國家、省市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擔任主講嘉賓,從學術研究權威方面,對紅色文化進行深入探討、研究,準確闡釋漳州紅色文化的重大意義、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打造紅色文化交流平臺,推出一批富有思想內容、理論高度和實踐價值的學術成果,多學科、多角度闡釋漳州紅色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志愿者根植漳州,熟悉漳州,對漳州紅色文化、紅色文化產業等課題有深入的研究,要重點發揮這支宣講隊伍的作用。
三是動靜并舉。采取定點與流動相結合方式進行宣講。一方面是把紅色文化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貫串在大講堂的授課之中,文化志愿者定期在大講堂舉辦講座授課,以確保受眾面;另一方面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受眾、不同地點,組織文化志愿宣講隊伍經常深入農村、企業、學校等基層一線開展流動宣講,以拓展受眾面。
四是供求發力。開設紅色文化課程,做好對青少年一代的黨史、國史教育。要完善各類教育基地,建立一批穩定的校外紅土地精神教育基地。要開展系列紅色文化主題活動,加大對漳州市、縣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推介力度。在設置課題時,將聽眾意愿貫穿其中,根據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受眾需求,采取部門按需定題與聽講受眾自主選題相結合,設置切合實際的講堂內容。同時,對一些單位、一些受眾提出來而題庫沒有的課題,大講堂及時安排文化志愿者備課授課,以需定講,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群體對紅色文化了解、理解的需求,實現“講堂端菜”與“群眾點菜”的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講堂文化供給服務質量和效益。
五是媒體融合。注重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通過廣播、電視、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的深入融合,打造展館(展廳)、微信、微博、客戶端等多元紅色文化傳播平臺,推廣紅色文化有效拓展紅色文化普及宣傳的領域和空間,大大提高紅色文化普及的效率和效益。如,可以開通“微講堂”微信平臺,及時地向網友群眾傳達紅色文化知識,做到每周有更新。在《閩南日報》等紙媒上開辟紅色文化普及專欄,宣傳紅色文化知識,做到每周有發布;在市縣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采取滾動字幕、片花、公益廣告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有關紅色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做到每日有播出。在《漳州新聞網》等市縣新聞網站,開辟紅色文化專題,宣傳紅色文化知識,做到時時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