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尚心理在各種年齡段的人心中都一直存在,對于中學生也是如此,伴隨著網絡文化成長的學生們,時尚心理從他們入學起就開始在他們腦中留下印痕,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文化知識的豐富,加上處于易沖動和叛逆的青春早期,到中學階段,他們已經變成對新事物和流行文化最為敏感的群體,其對美的欣賞和追求與小學階段已有很大的差別。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美術教育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課程教學除了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的掌握之外,對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對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健康積極人格的塑造同樣重要。而要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得到健康、和諧、全面發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將中學生的時尚心理與教學內容加以整合,是新課標理念實踐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需要。
關鍵詞:時尚心理;美術課堂;整合
時尚是人們對當前流行的某項事物或者文化行為的崇尚,時尚心理是對時尚文化的一種感受態度,不同年齡、學歷、生活環境、閱歷的人對時尚文化的感受千差萬別。對于時尚文化,我們既無法用簡單的“好”與“不好”來界定,也無法避開時尚這個詞對我們的影響,因為在網絡時代的大前提下,時尚已經無孔不入,影響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千禧年后出生的人是伴隨著網絡文化長大的,受此影響,中學生們在行為上關于“美”的表現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他們的學業任務重壓力大,少有展示審美個性的時間和場所,另一方面他們又對流行的事物極其感興趣,且有很強的從眾、模仿心理,對時尚文化的追求孜孜不倦,投入其中的精力并不比課業少。因此,將中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教學整合研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研究的依據與意義
中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在這一階段逐步形成。他們渴望更多的知識卻又缺乏足夠明辨是非的能力,他們充滿活力卻又受學業的壓力不能盡情釋放,他們渴望被師長理解卻又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行為,他們緊跟時尚潮流的腳步但只能盲目跟風。所以了解中學的時尚心理并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加以設計、整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一方面可以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當前的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正確引導學生的消費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
美術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美術課程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以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學習領域,加強綜合性和探究性。青少年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學校教育是效果最直接的一環,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離不開各個學科的共同努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時尚心理影響著中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中學生本身又對時尚潮流構成了影響。
目前對于青少年和流行文化的關系的研究,較少涉及教學教研方面,研究中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的整合,有利于分析學生心理,調整教學形式。新時期的中學美術教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訓練,而是一種文化學習。新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互動學習, 更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中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有利于學生對本學科的情感體驗更飽滿、接地氣,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創新也有借鑒意義。
二、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找相關的資料文獻,利用各種書籍報刊、雜志、網絡資源等了解不同年代、地區中學生受時尚影響的表現,縱向與橫向比較別的研究觀點,把研究文獻所得用于完善和創新美術課堂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豐富教學內涵。
(二)行為研究法
中學生在時尚心理的影響下,表現最明顯的在服飾著裝和日常話題上。從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觀察中,設計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就實踐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有關整合中學生時尚心理在提升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上的實效。
(三)同課異構研究法
同樣的課題不同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類比,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入或者避開當前的時尚元素,通過不同的教學設計分析研究學生在此情況下的學習效果與作業表現,研究過程中把握中學生時尚心理和美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系。
(四)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設計中邊實踐邊總結,總結本科目在將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教學整合之后的新氣象,并使之上升至理性認識的高度,以此為引領設計校本課程,開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增強造型能力,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水平。
三、研究成效
筆者所在的初級中學,在課堂教學中初步將中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教學的模式、思路進行了整合,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就地取材為課堂增加趣味元素
學生隨著年齡增長,對于美術課堂趣味越來越不敏感。針對初中學生逐漸進入叛逆期,對一些理論性強的課題興趣較少的心理特點,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有意識地將當前一些熱點流行詞語、話題在課堂中引用、整合,從正面加以引導,使一些較嚴肅枯燥的美術課題活動更加形象生動,從而緊跟新課標,整合課堂、優化課堂。例如八年級上冊《走進藝術博物館》一課,本課屬于欣賞。評述領域,對于多數學生來說,他們從未去過藝術博物館,更不關心藝術博物館有什么藏品,了解的知名藏品也只有那一兩件,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強調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功能,結合學生喜歡的動漫展,讓學生理解藝術博物館的作用和功能,并把教師自己去各地藝術博物館的照片展示給學生欣賞,讓學生對藝術博物館的感覺不再疏遠,號召學生利用周末休閑時間去藝術博物館參觀,開闊眼界,在有一些相關主題展覽時提前通知學生可以去欣賞,并在參觀后和學生分享參觀心得,從而讓本課程靈活起來,更接地氣。
(二)將傳統文化滲透進課堂教學
網絡時代,傳統文化越來越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很多學生只停留在“吃”“穿”上,學生認為傳統文化老土、不時尚,根據這一情況,我們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將一些傳統元素在美術課堂中加以整合,賦予時尚的外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訓練造型表現能力和創意表達能力。例如每年新年開學后,我們都會根據當年的農歷生肖年,設計相關的課程,在教學設計中注重該生肖為我們現代時尚生活帶來的影響,而不僅僅是一個新年的符號,從虎年開始,虎年畫虎,兔年畫兔,龍年畫龍,蛇年畫蛇,馬年畫馬,羊年畫羊,猴年畫猴,雞年畫雞,新年到來,我們繼續開設了“狗年畫狗”的趣味課程,不拋棄傳統而又緊跟時代脈搏,讓傳統文化不再曲高和寡。
(三)常規課堂與時尚思維的碰撞
美術課程的綜合性和多樣性必須要進行與時俱進的設計,因為當前中學生所接觸的流行文化往往比老師接觸的更豐富前衛和多元。如果我們將視野局限在本學科,不從學生的全面發展思考教學設計,課程創意會顯得單一,與社會生活和其他學科的關聯就不密切了,長此以往,對美術課程學習就顯得被動和陳舊。我們將中學生的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整合后,在實踐教學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校美術老師唐曉秋在執教的《圖形表達與創意》一課在區、市美術新課程比賽中均榮獲一等獎,唐老師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學情設計教學目標,遵循新課標理念,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重難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將圖形的聯想與創意有機結合,整合學生的時尚心理,創設1+1法則,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發散思維,整合同物異構的技巧,提高了創意能力,訓練了畫面表現技巧。蔣顯冬老師在初二《傳統紋飾·民族風格》一課中,通過把傳統古樸的中國風紋飾和現代時尚的服飾搭配相結合,形成充滿趣味和創意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氛圍濃厚,也帶動起聽課教師們的熱烈討論。
(四)用設計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
深圳作為“設計之都”,其創新和設計精神一直在全國起到領先和示范的作用。我們在教學中也有意識地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水平。在貫徹落實“中學生時尚心理與美術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討更有效的課堂教學,組織相應的公開課、同課異構加以研究,通過研討、觀摩、評議等形式,落實研究目標。整合之下,我們開設了“標志設計之班徽、藝術節節徽”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分析不同的教學形式下不同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作品中探討學生在同課異構的活動中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在這過程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體現。學生的優秀作業在課程結束后加以篩選,挑選出來作為本校校園文化藝術節節徽,并制作成節旗,在藝術節開幕式時升起。同時每班從本班的優勝班徽設計中選出自己的班徽,這樣的活動在全校范圍內廣泛開展,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在校體育節入場式時,各班就舉著印有自己班級班徽的班旗自豪地入場。節徽設計比賽活動從2008年第十屆藝術節起,至今一直堅持,每一年都能收到大量充滿想象力、讓人驚喜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學生對美的認知,是藝術思維的體現,從過程到結果,都讓人感動。同樣讓人欣喜的是,節徽設計比賽獲獎的同學,不少在升入高一級學校之后,繼續堅持美術專業的學習,并考上了美術專業院校。在第十二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節徽設計比賽中獲得特等獎的伍汶奇同學,目前正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就讀。
四、反思與展望
對于“時尚”在教師及學生中不同的認知,包括書籍、影視節目、歌曲、流行詞語等方面的理解,讓師生的“代溝”不可避免,這對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同時,教師的理論學習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快餐文化的迷戀讓學校、教師、家長感到難以理解,而和學生溝通時,學生往往認為是我們不理解他們。時尚服飾、文具由于其品牌名氣和廣告推廣以及名人效應等的影響,價格差異較大,學生認知往往較為單一,同學間日益增長的攀比心理限制了他們對于美術作品的表現和思維的開發。在教學中,老師需要繼續探討和總結何種類型的教學設計既能掌握學生的時尚心理,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構建更有利于師生互動及貼近當前中學生時尚心理的教學設計,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時尚并非一味迎合,更需要在潮流中構建風格。
參考文獻:
[1]多納德·赫伯霍茲,芭芭拉·赫伯霍茲.美國初等教育美術教師培訓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蔣勛.美的沉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
深圳市海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