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迪
摘要:電力能源生產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也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工作。在當前能源稀缺、生態環境每況愈下的環境下我國電力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夠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加快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提高清潔電力系統消納能力,優化電力行業市場機制等方式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電力行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電力能源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電力能源生產 可持續發展 綠色低碳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及其所導致的影響是需要人類共同面對的生存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續增加所導致的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成為了全球的關注焦點。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與消費國之一,但是電力能源結構卻過度依賴火力發電,這一情況整體降低了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亟待實現電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綠色生態環境的保護奠定基礎。
二、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現狀
電力行業是生產電能、輸送電能的行業,主要包括發電、輸電、配電與供電等四個基本環節。其中,發電環節就是將大自然的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轉變為電能的過程,經過升壓變電站進行升壓處理后輸送到電網,最終完成發電的過程。電力行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與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在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上,工業化的進程將必然拉動人們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我國中長期的電力需求依然較為旺盛,電力行業將會持續保持高景氣程度。據統計,2016年我國用電量高達5.92萬億千瓦,同比去年增長5.0%:全口徑發電量5.99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截至2016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6.5億千瓦,同比增長8.2%。2005年至2016年間,受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推動,全社會用電量保持了8.28%的年化復合增長率。我國大多數電裝機容量均為使用煤炭作為原料的火力發電機,其他類型有利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核能等作為能源來源進行發電的項目。政府頒布實施的《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有力推動風能、電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為能夠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發展奠定基礎。在“十二五”發展期間,我國的風力、光伏等新能源發電行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國風力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3131萬千瓦增長到2015年的12671萬千瓦,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從2010年的86萬千瓦增長到2015年的4318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與年度新增裝機容量都在全球排名前列。
三、電力能源生產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加快電力行業低碳轉型
要進一步加快電力行業低碳轉型腳步就需要全面減少燃煤、火力發電的比例,提升風電、水電、太陽能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發電比重。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發電能夠實現電力能源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為人類未來的發展解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以及能源供應的問題。要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優先開發水力發電。水力發電量的增加能夠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發展核電,開展高效發電;推動風能、太陽能發電。持續優化電力生產結構。在“十三五”期間,我國電力能源生產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重點之一就是優化能源開發布局。首先,要推動中東部與南方地區陸上風能資源的開發。
(二)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發展
在電能質量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人工技能的應用取得了優秀的成果,整體提高了電能質量治理技術,使電能質量的監控方面得到了優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中的神經網絡技術、模糊尖酸控制單元與進化計算控制單元技術,實現了對電能質量的整體監控。
(三)電能質量的改善
近幾年,中國在改善電能質量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以縮小電壓偏差、減小頻率為目的,著重研究開發了一系列電網調度自動化、無功優化、新型調頻與調壓裝置,并且在全國范圍內推進電網改造工程建設,切實有效地提高電能質量。
(四)提高清潔電力系統消納能力
第一。建立現代能源消納示范區域。在我國蒙西等一批區域進行風力發電規劃建設、調度運行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工作,建立以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電力消納示范區域。在不同區域制定明確的風電等新能源的使用目標,全面提升新能源在示范區域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加快城市配電網與農村電網改造,加大城市與農村消納風電的比例,在示范區域內建立清潔能源的現代能源體系。第二。加快示范區域周邊地區風電協同消納。我國京津冀周邊地區正在遭受嚴重的大氣污染危害,結合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及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目標可以與風電消納示范區建立協同消納創新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電跨省、跨區域交易階段體系與電力服務工作,提升示范區域周邊風電消納水平。第三。在我國云貴川等地區充分發揮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季節性特征與互補特點,全面建設風力發電與水力發電等清潔能源發電的綜合利用互補,實現風水協調運行。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踐行電力能源生產可持續發展策略對于我國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十分關鍵。加快電力行業低碳轉型,提高清潔電力系統消納能力,優化電力行業市場機制等策略能夠使得我國電力行業朝著低碳綠色、清潔能源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