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睿 楊瓊華 馬成芳
《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于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借助樂器演奏來學習”。可見識譜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目前的識譜教學因缺少系統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致使“學生學起來無趣,教師教起來乏味”這一現象普遍存在,成為困擾音樂教學的一大問題。
小學音樂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來自各個年級、各個年齡段,其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為不同學段的學生制訂合理的識譜要求,使學生得到整體、有序的識譜能力的培養。在探究小學分層音樂識譜教學的過程當中,筆者嘗試將小學生劃分為低、中、高三個學段來制訂識譜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地安排教學。
1 準備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創設氛圍,培養興趣
對于小學低學段的學生而言,其聽辨能力和音樂記憶力都在快速發展。作為教師應在這一個階段讓學生從感性上積累節奏感和音高感等,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1.1 律動游戲,提升感知力
一年級、二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游走”,難以較長時間地集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提升音樂感知力,在游戲中認識音符、唱名、時值等音樂元素,獲得音樂知識與技能。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二課,采用畫圖形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音的長短。同時,為提高學生的興趣,用拋紙團形成的拋物線表示長音,以乒乓球的跳動表示短音,讓學生在視覺的輔助下感知音的長短。
1.2 樂器演奏,訓練節奏感
眾所周知,旋律與節奏都是音樂語言的重要組成要素,但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單獨表現,因此為降低小學識譜教學的難度,可采用節奏先行的方式。奧爾夫、柯達伊等著名音樂教育家,對節奏要素的練習和教學都有針對性的研究,其共同特點之一便是強“動”。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用耳朵聽,更要帶領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音樂的流動。這時,簡單的小型打擊樂器便會成為教學的好助手。
如,教授“人音版”小學音樂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三課中的《大家來勞動》時,筆者以自制小型打擊樂器和常見小型打擊樂器結合使用的方法,分三組讓學生感知“勞動”的聲響 :敲擊碰鐘模仿修理桌子的聲音“叮叮叮叮”,摩擦塑料袋模仿擦桌椅的聲音“嚓嚓”,搖動沙槌模仿掃地的聲音“唰唰”。最后三組共同發聲形成一條多聲部的節奏練習曲,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也讓他們在合作演奏中,初步體驗和聲的效果。我們所處的環境到處充滿不同的節奏和聲響,可
以多進行此類嘗試,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一些較有特點的節奏型,把節奏教授融入他們最熟悉的情境中,讓他們零負擔地學習。
2 提升階段(三年級、四年級)——巧用方法,夯實基礎
小學的中學段是學生身心迅速發展,聽覺、觸覺明顯增強的時期,而有了低學段所積累下來的知識作為基礎,其學習樂譜知識的理解力已經提高。所以,這一階段是提升學生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也是提高其識譜能力的良好時機。
2.1 運用圖譜,解決難點
在對“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進行解讀、分析后提出:從第五冊起,正式要求視唱歌曲中的部分旋律,從第一課視唱一個小節到后來的視唱多個小節、多個樂句 ;關于識譜的片斷比較練習也更為復雜,從原來聽辨曲調中的相同旋律轉向聽辨相同音與不同音,以及聽出曲調中出現最多的音……通過進一步研究教材,筆者也發現在識譜能力形成的關鍵期,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特別重視,而“人音版”教材在此階段使用柯爾文手勢,標志著規范圖式應用的開始。應用圖形譜,通過不同圖形或符號將抽象的音符變得具體化、形象化,比如運用音高變化、節奏長短、力度強弱或者色彩變化等方式,能有效解決教學中的重點。
如,德彪西的《木偶的步態舞》,教材中繪制的一個個小腳印忽高忽低,不但表現出樂曲的旋律音高,還生動表現了樂曲內容。學生在欣賞時,很容易就分辨出了該曲的曲式結構,這遠比在教師的提示下讓學生寫諸如“ABA”式的曲式結構要形象得多;又如,對比欣賞歌曲《小白菜》和《魯冰花》,兩首歌曲中都含有悲傷的情緒,只是前者更勝一籌。所以在完整欣賞兩首歌曲后,筆者提供了兩種色彩供學生根據歌曲的情緒進行選擇,一種是偏冷的藍色,另一種是比之更深的黑色,這樣通過簡單的色彩辨析降低了情緒對比的難度。
2.2 詞譜視聽,有效結合
筆者用“視聽結合”的方法進行識譜教學,得出這樣的經驗 :先聽唱為主,滲透視唱;然后增加視唱比重;最后過渡到獨立視唱……就這樣一步步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增強學生的識譜能力。“詞譜結合”的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 :有些歌曲的節奏、旋律比較
簡單,采用唱譜為主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更能樹立其信心;有些歌曲有一定難度,就采用先學唱歌詞,繼而待學生對歌曲的旋律建立深刻的印象后再唱譜。
如,“人音版”小學音樂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課“水上的歌”中,《讓我們蕩起雙槳》和《小螺號》這兩首歌曲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歌曲。在教授這一課時,教師先請學生演唱歌曲,再引導他們視唱歌譜,這樣不僅降低了識譜難度,提升了學生識記音符高低位置的能力,而且對唱譜的興趣和信心的建立也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3 深化階段(五年級、六年級)——創作體驗,養好習慣
進入小學高學段,學生將面對難度較大的曲譜,雖有此前打下的基礎,仍需教師采用巧妙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不走入“應試”的誤區。
3.1 巧妙編創,提升識譜能力
培養創造能力是音樂課程價值的重要體現之一,我們在識譜教學中也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力和主動識譜的意愿。
如,讓學生們進行編創節奏和旋律的練習,在教材的練習中也多次出現這樣的題目,給學生幾個音和幾組特定的節奏型,讓他們去編創自己喜歡的旋律等,并從實踐中體會創作之快樂。
3.2 器樂教學,促進識譜學習
課堂樂器教學是音樂課主要教學內容之一,也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方式。由于需要正確地吹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并通過反復演奏進行聽音和識譜訓練,所以學生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在教學中可以抽出一些時間讓學生用豎笛、口風琴、口琴等樂器吹奏學會的歌曲,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對樂譜的認識,又鞏固了學生對歌曲的學習。
如,在學習二聲部歌曲(如“人音版”音樂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牧場上的家》《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五年級下冊《一把雨傘圓溜溜》 《田野在召喚》 《小白船》等)時,為了讓學生熟悉自己聲部的旋律,可先用樂器演奏,待學生熟悉后再演唱,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準確的音高概念,把握好音準與和聲感。
3.3 合唱訓練,檢驗識譜水平
合唱是音樂基礎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教學效果的呈現依賴于學生的識譜能力,所以合唱訓練便成為檢驗學生識譜水平的一把標尺。其實,合唱教學貫穿于整個歌唱教學的各個階段,并通過長期的試唱練耳、節奏音準訓練,使得人體各個器官同時啟動、協調一致,從而實現對反應能力及思維敏捷性的訓練。特別是在小學高學段,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合唱曲進行多聲部教學的探索。
識譜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明確小學各學段的識譜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使學生的識譜能力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