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少大學生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當成枯燥乏味的“學分課”,究其原因還是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內容晦澀難懂、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等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改變思政課教學過去抽象枯燥的面貌,筆者探究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小組為平臺進行隱性教育的機制,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效果,從而彌補課堂“顯性教育”的不足。
關鍵詞:思政課;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小組;隱性教育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立項項目《高職思政課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小組為平臺進行隱性教學的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JXJG-16-60-3)的階段性成果。
1 高職思政課隱性教育的特點
1)隱性教育的內隱性。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隱性教育,如晉朝時期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還有戰國時期的孟母擇鄰三遷之教擇鄰而居等都說明了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隱性教育就是實現教育目的于日常學習生活中,滲透教育過程于閑情逸致間,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影響。
2)隱性教育的全程性。全程性是指思政隱性教育過程的不間斷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環節的連貫性和各個階段實施思政隱性教育的銜接性,以及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平時學習、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營造良好隱性教學環境的持久性。
3)隱性教育的全員性 。所謂全員性,是指所有在校教輔人員,不僅僅指思政教師、學工人員、班主任輔導員等,還包括其它各專業所有教師,工勤人員,在校工作的外聘人員等,都要參與進行隱性教育,他們即是教育者又是學生學習的對象和榜樣,并且都要堅持以德為先,開展自教自律活動。
2 思政課堂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交集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主渠道主陣地,學生較多地仍然停留在抽象的理性知識的接受程度,難以形成核心價值觀內涵的深刻理解和內心認同。顯性教育課堂講授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與“學”沒有達到有效銜接。教育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與學生建立新型導師關系。思想政治隱性教育是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教育,既有理論的內容和原則,又有時間的過程和方法。思政課堂教育與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第一兩者屬于高職體制內的事物,不是外嵌因素,沒有排異性,并存在相互作用的交集,有利于充分挖掘邊際效益。第二就兩者來說,前者教師占主導,主要體現顯性教育;后者學生占主導,主要體現隱性教育,功能上互補,有利于最大化。第三兩者結合,教師樂見于豐富了教學內容手段、學生樂見于增長了人生學識才干、教學部門樂見于延伸了教學陣地功能、學校樂見于有效整合了大德育力量。
3 構建學校層面和教學層面的隱性教育機制
1)學校層面大機制,根據校情、院情、學情、教情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首先高校黨委要從大局出發高度重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校長擔負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通過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納入學校中層領導干部工作考核、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其次要通過建章立制最大限度調動全校各崗位、各學科、各專業所有在校教輔人員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開展跟學生有關的思政社會實踐活動要從人、財、物上給予肯定和大力支持。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因素就是學生安全,在周密部署妥善安排的情況下只要沒有擅自違反活動計劃的,學校對意外安全事故要有兜底機制;最后組織、宣傳、教務、團委等各部門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協同教育機制,而不是各負其責的責任制,只有這樣才能把思政各項工作抓實抓好。
2)思政教學層面小機制,思政課教學我們以教學改革為抓手,不斷深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 “六化”隱性教學機制。
實踐活動項目化——結合各專業特點,職業素養,設計實踐項目,制定活動手冊,使之學以致用。實施“任務引領、內化于心”的實踐活動項目化。以教材為教學基本遵循,結合高職教育和地方專業特色,對統編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整合各方面教學資源,對相同課程、異同課程之間涉及重復的內容進行相應的刪減和融合,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上下功夫,設計出既相對獨立又有著內在邏輯聯系的教學專題實踐活動項目。
課后讀本通俗化——實施“文化傳承、潤物無聲”的課后讀本通俗化。緊扣高職教育和學校實際,可以編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后讀本、江西地方革命故事課后讀本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后讀本等讀本,促進了統編教材的使用。讀本圖文并茂,風格清新,有助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革命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踐小組團隊化——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作為一種鮮活的載體可以學生團隊化或學生社團化,能有效的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實踐活動團隊化和技能化注重發揮“教”與“學”兩個積極性,把抽象的理論問題落到學生學習生活和專業技能實踐的細處,彌合理論與實踐的縫隙,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職業素養。
實踐內容技能化——整合資源,融合專業技能技術,培育打造其工匠精神。例如師范類和旅游經管類學生可以制作完成PPT并上臺介紹講解,開設的活動教學《介紹美麗家鄉》,將學生按照不同地區分成若干小組,同學們準備充分,通過簡短的文字和漂亮的圖片展示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家鄉特色。這堂實踐課,增長了同學們的知識,提高同學們了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藝術類學生可以編寫情景短劇,艱澀的理論在表演中通俗易懂,有的同學甚至根據自己的理解修改臺詞,實現自編、自導、自演,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表演中得到認同和升華。
實踐形式多元化——多種形式有效組織學生社會實踐小組課內外實踐性教學。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于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載體形式,一方面可以將價值觀教育的知識、情感、目的依附其上;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學設計、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遵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采取多種靈活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讓大學在不同的教育場景中愉悅地參與和體驗,寓教于樂,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考核方式菜單化——實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菜單化。傳統的思政課考核機制沒有體現與時俱進,考核方式單一、考核效果不夠理想,針對這種情形,開展了思政課考核方法的改革,將考核方式內容菜單化,即設計多項考核內容和形式,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和專業特色及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其中一項作為考試項目,體現了思政課知行合一的功能和特點。
參考文獻
[1]朱小芳.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同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2).
[2]陳鳳,單婷.高職院校學生思政教育“五全”育人模式的構建[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04).
作者簡介
曾駿(1981-),男,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