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顏 韋杰 王乾
摘要 褐斑病是款冬花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真菌病害,影響款冬花的品質和產量。通過多年田間觀察和調研,在總結張家口地區款冬花褐斑病的發病癥狀、發生規律、發病條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款冬花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款冬花;褐斑病;發生;防治;河北張家口
中圖分類號 S435.6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0-0134-01
款冬花,又名冬花、顆凍、蜂斗菜,既是傳統的中藥材,又是許多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在《神農本草經》中列為中品,具有清肺下氣、止咳化痰的功效[1]?!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的款冬花為菊科植物款冬的干燥花蕾[2]。張家口地區是河北省款冬花的傳統種植區域,栽培種植歷史悠久,尤其是蔚縣更是河北省款冬花的道地產區,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
近年來,由于種植區域水土環境變化,種植戶科學種植觀念薄弱,連作現象嚴重,導致款冬花病害多發。其中,款冬花褐斑病發病率較高,為常見病害,影響款冬花的品質和產量,通過對張家口地區款冬花褐斑病多年的田間觀察和調研,了解其發生規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1 病害癥狀
被侵害后的植株,葉面病斑呈圓形或者近圓形,一般情況下沿葉脈呈不規則形分布,發病癥狀在田間很容易識別。病斑直徑6~25 mm,邊緣紫紅色,中央呈褐色。病斑從初期到后期,面積逐漸擴大,中心凹陷呈淺褐色,直至病斑上產生多個褐色小點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3]。褐斑病現象嚴重時,整個葉片枯死,造成花芽小、花蕾少,影響款冬花等級和產量。
2 病原菌
款冬花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亞門殼霉目殼多孢屬真菌款冬殼多孢菌侵染引起[4]。該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近球形,膜壁淡褐色,顯微鏡下可見其直徑為200~350 μm,孔口周圍細胞褐色。分生孢子淡褐色,近棒形,大小為30~40 μm×3~5 μm。PDA培養基上,25 ℃下培養2 d,菌落直徑2 cm左右,呈圓形,菌絲粗細不一,正面呈白色,反面由內向外由黑色漸變至墨綠色直至白色。
3 發生規律
款冬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病苞破裂后,散出的褐色粉狀物附著在款冬花病株落葉上越冬,第2年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萌發產生菌絲和孢子侵染植株。整個生長季可發生多次侵染,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侵染。
4 發病條件
4.1 耕作條件
款冬花為多年生中藥材,在農戶種植過程中,一般都是連片種植。因此,款冬花褐斑病發生后,影響范圍廣,病害防治難度大。秋季款冬花枝葉枯敗后,若不及時清除田間殘枝敗葉和病殘體,枯葉上的孢子體會成為翌年的菌源。
4.2 栽培條件
款冬花種植地塊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濕度過大;種植密度大,田間郁閉;施用氮肥過多,植株貪青旺長;田間澆灌水不當等因素都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4.3 氣候條件
發病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當氣溫升高,空氣濕度過大(降雨、露水、潮濕天氣)的情況下,有利于病害發生。
5 防治措施
5.1 農業防治
5.1.1 消滅初期病原。秋末冬初及時清除田間款冬花的殘枝敗葉和病殘體,集中收集并燒毀,防止枯葉上的孢子體成為翌年的菌源。
5.1.2 輪作耕種。款冬花種植避免連年、連地塊種植,每5年左右實行作物輪作,減少地塊病原菌數量。
5.1.3 水肥管理。優化田間排水條件,對易積水的田塊,四周做排水溝防止田間積水。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保證有機肥充分腐熟,不攜帶病菌。田間施肥科學化,避免施肥過多,特別是氮肥施用過量,造成款冬花枝葉徒長。氮、磷、鉀肥要均衡施用,增強款冬花植株的抗病性。
5.1.4 及時疏葉。6—7月是款冬花的盛葉期,同時也是褐斑病的高發期,如果葉片過密,會造成通風透光差,易染病害。及時疏葉,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2 化學防治
款冬花出苗后,噴灑1∶1 000倍波爾多液保護。發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500~600倍液、50%世高600倍液、愛苗600~800倍液防治,晴朗天氣,7 d噴1次,連噴2~3次。
6 參考文獻
[1]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輯校本[M].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94.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3] 張麗萍,趙阿娜,丁萬隆,等.款冬葉片褐斑病病原鑒定與防治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2006(2):74-77.
[4] 戚佩坤,白金凱,朱桂香.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6: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