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玲
摘要: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中,學生要有獨立的思考過程,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溝通的意識,讓學生學會平等的溝通和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參與其中。
關鍵詞:合作學習 探究式學習 小組討論
我們政治教研組的“十三五”規劃課題——“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及作用的行動研究”自開題以來,我積極投身到課題研究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對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理解,不斷提高自己的研究素養,并努力參與校級公開課,“一師一優”課等。這讓我對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有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有了如下感悟:
一、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中。學生要有獨立的思考過程
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通過小組的討論,互相交流、相互啟發,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但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有自主學習的過程,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表現和自我展示的機會和空間,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和探究的欲望,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教師要提前做好問題的設計,設計的問題要有值得探究的點,有一定的探究價值和探究的深度與難度,又不能讓學生感到難度太大,無從下手。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之上有一定的看法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溝通、交流。
我在設計“經濟生活”第三單元《收入與分配》單元總結時,在易混點上設計了幾個問題:1.如何區分按勞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2.如何區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3.如何區分財政的三個作用?每個問題給予學生1—2分鐘獨立思考的時間。整理思路,組織好語言,再四人合作進行交流,增強合作學習的欲望,提高合作探究的實效性。
教師拋出問題,學生如果沒有思考的時間就直接討論,善于表達的學生侃侃而談,成績稍差一點的學生和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就成了看熱鬧的了!我也曾出現過對探究學習理解得太膚淺了,走過一些彎路,原來上課的時候,思考不深,沒有過多的探究和思考,我曾經提出問題,就開始讓學生討論,學生討論得很熱鬧,表面上感覺效果較好,一提問,效果并不好,和其他老師探討之后,才知道沒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只剩下熱鬧了,沒有什么實際效果,反而耽誤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只是流于形式了。
二、教師培養學生良好合作、溝通的意識
良好的合作和溝通能力是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前提,現在有些學生個性比較強,在分享和合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問題。個性強的、表達好的學生主導著小組合作和探究。
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學會平等的溝通和合作,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交流,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才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其次,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告訴學生小組合作是集體活動,需要我們展示自己,也需要成員之間的配合,加強小組成員的緊密配合,這樣,小組成員之間互幫互助,在交流、合作中提升自己,學生在磨合、溝通過程中也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增進了友誼,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我所教的班級在開學的時候每個班就分好了小組,通常四人一小組,選一個組長,組長也可以每月輪流擔任。每個組起一個具有本組特色的名字。同時給予小組一定的評價機制,以學分制統計,表現好的小組及成員加分,個人成績計入小組成績,每個月進行統計小組成績,表揚表現好的小組,對其他小組進行鼓勵,每學期統計小組的成績,評選出“優秀小組”“最具潛力小組”和“小組先進個人”,頒發獎狀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如一只筆和一個筆記本等,寫一些激勵的語言),學生可能對物質獎勵并不看重,但學生對精神獎勵很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被表揚,每個學生都有向上、希望越來越優秀的心理需求,多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學生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優秀。集體意識也會越來越強!小組成績也會越來越好。
一段時間之后,有的學生會有懈怠,教師可以個別交流,加以激勵,我教的高二文科班有一個男生。有一段時間他上課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小組探究處于邊緣化,我找到組長側面了解這個學生,組長說,他就是不想參與,也不與我們討論,具體不知道什么原因。后來聽班主任說,他家庭出了點狀況,疼愛他的姥姥去世了,他有些接受不了,上課也沒有精神了。了解他的基本情況之后,我找到了他,我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交流,我說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和他交流了一下我奶奶去世之后我的心情和他一樣,但是生活還在繼續,你的姥姥也希望你好好的快樂的活著,努力學習,生活越來越好。和他交流之后,他課上有所改變,雖然有裝出來的感覺,但能看出他真的想改變,又過了一段時間,他才調整過來,又變回了那個活潑、積極的學生了。
教師要想盡辦法要求合作小組、探究小組有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意識,合作探究才能真正有實效。教師要不斷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有效參與其中
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因此,學生在進行探究過程中,教師要不斷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了解學生理解的程度,學生交流溝通的效果,教師做到“心中有數”。
同時,對于有些探究效果不是很好的小組,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幫助,讓合作小組探究更有實效性。對于有些難度的探究,教師也要搭設好臺階,層層深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有一次,去聽一位剛剛上班老師的課,整堂課教師設計得都很好,這位教師設計了兩個探究問題,讓學生討論。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就站在講臺上,一動不動,一是有人聽課,授課老師比較緊張,二是學生看似討論得比較好,參與度比較高,但提問的時候,學生展示得并不太好,達不到教師預想的效果。在評課的時候,大家提議這位老師,學生在探究合作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巡視。了解學生探究的狀況,及時給予學生指導。同時,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適度,把握一定的“度”,也要注重傾聽學生的聲音。去感受學生探討的效果。給予適度指導。老師在走下講臺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狀況,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了解,增進了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師生關系和諧。
課題研究催人奮進,積極實踐獲益匪淺。我愿在今后的實踐研究中繼續砥礪前行,腳踏實地地做好課題研究,讓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