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秋玉
摘要:青少年暴力事件已成為當今的熱點話題,報紙、電視隨處可見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發生,這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校園安全、家庭和諧及社會的穩定。本文通過對青少年暴力的含義、暴力的危害及當前現狀著手,系統的梳理了青少年暴力的危害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針對這一不良現象能夠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關鍵詞:青少年;暴力;對策建議
在我國,近幾年頻頻發生暴力事件,輕則身心受到傷害,重則引發血光之災。媒體的報道讓大眾逐漸意識到青少年暴力所帶來的危害,我國青少年聚眾斗毆、校園欺凌事件等頻繁并被放到網絡傳播。這些,難道還不足以引起社會、學校、家長的高度重視嗎?這不僅是青年人之間的暴力行為糾紛而是關乎整個國家的社會問題。
一、青少年暴力意義解析
“青少年”是指年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和已滿18周歲、未滿25周歲的青年人群體。
WHO定義“暴力”是蓄意運用身體的力量或者權利,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
二、青少年暴力行為當前現狀
近年來,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影響到校園安全、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話題。我國青少年暴力現象主要發生在校園,由學生或校外人員針對受害人身體和精神所實施的、達到一定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暴力現象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及校外人員在校內與學生之間發生的暴力行為;其中主要暴力的類型可分為打架、侮辱或辱罵、搶劫、勒索財物、性騷擾等。
近年來,通過網絡及新聞我們了解到,許多有關校園暴力的報道。如,2017年5月,濮陽南樂某中學發生一起突發事件。課間時,26班學生與英語老師發生口角,該生拿出備好的小刀刺向老師頸部,2016年11月,QQ空間、微信熱傳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名中學女生被兩名同學輪番毆打;2016年6月,福建南安水頭,一名女生被兩名同學輪扇巴掌3分40秒視頻在網絡上瘋狂轉發;同年5月,多名男子在露天公廁內圍毆中學生,學生遭輪番踢踹,并被按進糞坑,被打的滿臉是血,被打視頻被發到網絡上大肆傳播;據不完全數據統計,僅2016年一年間,校園暴力事件已超過百起。
三、青少年暴力行為的歸因分析
青少年暴力發生頻率最高的就是中小學校,導致暴力事件發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學校、社會,法律等個方面。
(一)家庭方面
1.專制型家長
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長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我們習慣于把這類家長叫做“專制型家長”,此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行為較為粗暴,當問題發生時他們會用暴力解決,這種方式無形之中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這種教育方式也會使父母與孩子之間越來越疏遠,削弱父母的控制力度,使孩子與外界不良環境接觸更加頻繁;最終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
2.溺愛型家長
溺愛型父母對孩子保護欲很強,習慣滿足子女任何需求,這種溺愛方式會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品行,這種不良的品行極易在人際交往中與他人發生沖突;最終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
3.放任型家長
放任型家長主要表現為對孩子狀況漠不關心,對孩子無期望并采取放任的態度。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極易在毫無任何約束的情況下為所欲為,不計后果。
(二)學校方面
1.教育模式
國內中小學校園里,應試教育仍然深受學校和教師的追捧,成績仍是教師評價學生重要的標準。這種教育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和教師都面臨著考試、升學等來自學校的壓力。教師對待“差生”會極為忽視或言語不善,會引發學生的自卑感和挫敗感,這種消極情緒就會誘發攻擊性行為;另一方面是應試教育會導致道德、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學校為了升學率,往往只注重智育,無法有效地達到德育的目的,德育教育的缺失容易讓學生在問題發生時,不能夠合理的解決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最終導致矛盾沖突的發生。
2.學校管理
中小學校,甚至大學都存在學校管理上的疏漏。一方面外界不法分子易于混進學校,給中小學生安全帶來隱患;另一方面當不法行為出現時,個別學校采取放任態度,不加以嚴肅處理,為了學校聲譽,采取辦法掩蓋事實;這種管理的缺失給施暴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容易導致校園暴力發生。
(三)社會影響方面
1.媒體渲染
媒體、電視等渲染的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影響著校園的和諧穩定。二十一世紀是互聯網的時代,網絡無處不在,青少年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網絡,極易從網絡上看到不良信息并受到吸引,長此以往,導致情緒上的變化,在與外界發生接觸,產生矛盾時,難以控制情緒,最終導致暴力相向。
2.網絡監管
網絡監管部門對網站的監管力度缺失,導致青少年容易接觸網絡垃圾,削弱他們對暴力等行為的恐懼,而且長期處于網絡世界當中,極易使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分不清虛擬和現實,當遇到問題時更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
(四)法律方面
1.制度不明確
中國現行法律對中小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出現在眾多法律條例中,如《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等,但諸多法律對校園暴力的規定和制裁卻不夠具體明確、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
2.法律疏漏
法律為日常行為提供準則,并規定了觸犯法律應該受到何種懲罰,強制矯正違法犯罪行為,然而法律在中小學校園暴力方面仍有較大缺陷,從而導致校園暴力屢禁不止。國內缺少一部完善的內容涉及校園暴力行為的相關法律,對校園暴力加以約束。
四、青少年暴力行為實施的路徑探尋
(一)家庭方面
首先,在生活中,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溝通,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相處,平等的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狀況,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其次,在學習上,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學習成績和排名,還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孩子優良的品格,更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遠離校園暴力。
(二)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要重視師德的考察,并將校園暴力納入到中小學教師準則中,定期考核教師,并且要求教師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向學生滲透校園安全方面的知識,以身作則,關心尊重全體學生;其次,中小學校應該多開展德育小講堂活動,加強學生文明行為規范的教育,并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再次,成立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和家長為組織機構的校園暴力應急網絡系統,預防和控制校園暴力的發生;最后,針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聘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及時解決學生心理障礙,讓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活,遠離校園暴力。
(三)社會方面
首先,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是預防青少年暴力的前提條件,青少年處于成長發育階段心智尚不成熟,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不良的社會環境是促發暴力行為的導火索,因此要多鼓勵出版社發行優秀的青少年刊物,通過媒體宣傳及校園教育宣傳來普及安全常識,積極向學生傳播正能量。
其次,規范網絡、電視等為青少年暴力的發生埋下了隱患的媒體,面對涉黃涉暴的影視作品,相關部門應加大懲罰力度,并建立相應的等級制度方便家長和學生鑒別,維護良好和諧的社會文化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四)法律方面
首先,學校的相關管理人員應該按照法律法規維護日常教學秩序。在保安人員的聘用上,選擇身體素質較好、經驗足的人員,并定期對保安人員進行安全技能的培訓,提高安保人員意識。其次,公安機關也要協助學校安全管理人員對校園內各區域安全進行排查,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察,加強偵查力度,完善校園暴力管理機制。最后,希望法律部門早日完善《反校園暴力律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處力度,讓青少年遠離暴力。
參考文獻:
[1]徐久生.校園暴力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2:99.
[2]汪錚.中小學校園暴力事件及其防治[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王盛君.中小學校園暴力犯罪歸因及預防機制的構建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