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祥
【關鍵詞】 中職學校;后進生;家庭;學校;社會;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2—0048—01
目前,由于種種原因,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學習表現比較落后,或自身缺點較多的后進生。他們在學校班級中占比例不太大,不但影響班級管理和正常的教學秩序,還有礙于良好學風班風和校風的形成,影響集體聲譽,尤其是對他們今后的健康成長,將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因此,認真的分析后進生思想成因,細致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有利于班級教育教學的進行。關鍵是有利于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的一代新人。
一、后進生思想形成的原因
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不良及經濟狀況是造成當前中職學校后進生特殊心理狀況的重要原因。當前,由于許多家庭受文化水平限制,教育水平低下,過分溺愛或專制,使子女形成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意識,集體觀念淡薄;另外,如果家庭不和、父母離異,也會給學生身心造成極大的創傷。
2. 學校因素。學校教育的失誤是造成中職學生不良品德的直接原因,在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今天,仍有不少學校,片面地追求升學率,進入中職學校的這些學生成績普遍不高,他們自暴自棄,甘愿落后。進入中職學校后,由于教學手段未得到很好的改進,老師對他們仍不夠關心,加上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部分學生也對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產生厭惡感,進而引起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的情緒,對事情好壞不分,性格反常,形成不良品德。
3. 社會因素。當前社會環境對中職學校教育的影響,主要在于市場經濟,對人們價值觀念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城市商品流通的中心,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不符合青少年特點的文化影響,不良生活方式的誘惑等都是學生不良思想品德誘發的原因,不但影響學校德育的教育實效,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抵銷學校德育所取得的實效。
二、后進生思想轉化的對策
1. 明確培養目標。中職學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后進生進入學校以后,學校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幫助他們樹立學習信心,克服厭學情緒,制定適應學生持續發展的目標,根據他們的素質較差的各種特點和現狀制定的目標不宜過高,逐漸實現最終的目標:學會做人。
2. 強化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是規范受教育者思想表現和道德行為的具體準則。我們要制定嚴格詳細實在可行的管理制度,從一日常規到養成習慣等等。在此基礎上定期開展文明學生,進步學生,文明寄宿生,校園十佳,文明宿舍,優秀班集體等評比活動,促進后進生轉化進而扭轉整個班級的班風學風,形成良好的校風。
3. 加強心理疏導。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宣傳,進行學科心理滲透,班主任個別心理疏導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糾正不良情緒、不良習慣,以健康樂觀自信上進的心態遵規守紀,刻苦學習,積極奮發,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 改進教育方法。后進生們的初中三年是在教師的罵聲、抱怨聲,同學們的笑聲中過來的,自有低人一等的感覺,而目前在學校德育實踐中,往往強制多于疏導,斥責訓誡多于感情溝通,教育效果難以保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在平時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要多一點信心,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切忌動輒“打”“罵”“訓”,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懂得自尊、自愛、自重,讓他們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
5. 豐富活動形式。學校班級要經常相應組織安排各項活動,如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球類比賽,卡拉OK、棋類、知識競賽,公益勞動等等系列活動,把不同愛好不同興趣的學生吸引到不同的活動中去,讓每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爭取德智體美勞及心理品德方面協調發展。
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影響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三方面的教育影響有著許多共同之處,只有將這三股教育力量糅合在一起,充分地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通過學校與家庭社會的有機聯系,互相協助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共同教育,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立體化教育網絡,形成教育合力,以達到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取得較高的效益,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后進生不是天生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這些孩子不是畸形兒,他們是人類無限多樣化的花園里最脆弱最嬌艷的鮮花,只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對他們有愛心,在平時多關心,遇反復要耐心促轉化求恒心,大膽實踐細致工作,后進生終會轉化為學校家庭和社會放心的好學生,爭取為社會多培養四有新人。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