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霖
摘要:縱觀全球,世界各國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不—樣的;飽覽歷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幾經變化。新時代,我們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達到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關鍵詞:政府與市場關系 歷史演進 新時代
—、西方學派關于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一)古典經濟學。由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經濟學認為政府的職能在于推動國民財富的增長,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斯密認為市場存在著“無形的手”,不需要政府進行指導,最小限度的政府其唯一的職能是使其成員免遭人身侵犯。
(二)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讓斯密的自由經濟學說讓位于凱恩斯的政府干預主義。凱恩斯認為自由經濟學說的資本主義經濟具有的自律性調節機制失效,國家是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了通過政府的干預擴大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理論觀點。
(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對自由放任的市場提出批判。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會造成非自愿性失業、不公平的資源配置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能夠打破這一弊病的方法是將生產資料公有化,由政府進行全面計劃,建立全面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在資源配置上百分之百的取代原有的市場。
二、我國建國以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一)過渡時期的“政府與市場的并存”。這一階段大概在1949年到1952年。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結合中國具體的國情確立了在經濟建設中應當“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和內外交流”。這一時期,政府為市場在經濟中的作用保留了空間。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環境。政府和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和諧并存。共同為恢復國民經濟發揮作用。
(二)計劃體制下“政府對市場的侵蝕”。以1953年三大改造為起點,政府開始擠占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空間,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的功能逐漸萎縮甚至消失。政府開始對經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行計劃主導,成為一個全能的政府。
(三)探索時期的“計劃為主與市場為輔”。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在計劃經濟中加入市場調節的作用,呈現出了“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態勢。在1982年,將“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實行計劃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并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功能,以發展國民經濟”寫入我國憲法。可見,這一時期我國政府和市場關系在本質上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逐漸引入市場調節并擴大其功能和范圍。
(四)新時期“市場與政府的良性互動”。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不斷的清晰,在當代,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借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段話就可以表述清晰,“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打破行業壟斷、進入壁壘、地方保護。增強企業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反應和調整能力,提高企業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
三、利用干預程度來判斷我國建國以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財政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可以有效把握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
通過圖表可以看出。在1956年左右三大改造完成,我國政府的干預程度達到最大,在1994年左右我國進行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政府干預程度大大降低。近幾年我國對市場干預程度逐漸上升。但仍舊保持較為平衡的狀態。
四、未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案例
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旦失衡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后果。政府干預過度便是失衡的一種表現。
“煤改氣”案件發生于2017年。2017年2月中央和地方聯合下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將“2+26"城市列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首批實施范圍。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可這場“煤改氣”最終卻以天然氣價格飆升和部分地區未按時完工收場,不禁讓人唏噓。
具體分析“煤改氣”過程中政府干預過度導致失敗的行為:1.市場角度:“煤改氣”不符合市場經濟理性行為。2.政府角度:財政有三大職能,每一個職能作用的發揮都要依賴于合理的規劃。本次“煤改氣”運動應該屬于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指在政府的介入和干預下,引導資源有效和合理利用,實現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最有效率的職能。但是在本次的“煤改氣”運動中,政府草率的做出了全部地區“煤改氣”的規劃。并且投入大量的行政補貼,行動欠缺考慮。
結語:借用李克強總理的一句話。“成績來之不易、困難不可低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幾經變化,但是終究是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不能以一個固定的模式去看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合理評估目前我們所處的位置,相機抉擇做出最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