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貴
寧夏師范學院是寧夏基層中小學師資力量培養的重要基地,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后絕大部分在各自家鄉走上教師崗位,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寧夏大部分農村地區師資缺乏、要求多學科化的教學工作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因此,“從師從教”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基層教育質量。為此,結合教育部2012年2月的《教師專業標準》,緊跟前沿教育動態,體育專業課程教學中嘗試使用“雨課堂”教學平臺,以有效促進、提高實踐教學能力。[1]
因為體育專業學生普遍不喜歡理論課,課堂中出現大量“低頭族”等現象,影響上課秩序;教師管教又使得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要求微低又達不到教學效果是一個需要反思的問題。在以往的教學中曾呼吁并組織過手機不進課堂,設置沒收手機的“督學”等活動,但收效甚微。因此,體育專業理論課在課程教學中引進清華大學的“雨課堂”教學平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學生的“低頭習慣”有效引導到課堂和學習過程中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其師范性,對“雨課堂”實踐活動進行教學嘗試,是一個對學生很有益的教學方式。
1.1 研究對象
寧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014級體育教育和社會體育專業班。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針對“雨課堂”和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主題,從中國知網上收集該領域的研究資料。
1.2.2 實地觀察法
在寧夏師范學院從教的這九年中,細致觀察,總結寧夏師范學院體育專業學生,在理論課、實踐課學習的特點,以及課堂中使用手機的習慣。
1.2.3 對比法
在雨課堂官網下載電腦版軟件。邀請2014、2015級兩個班學生,以微信平臺添加關注并創建班級進行學習,制作與課件相匹配的講解語音和習題集,推送到學生手機微信客戶端。[2]隨機挑選其一為理論課實驗班,另外一個為對照班;在課前要求實驗學生進行任務分配,針對預習率、到課(考勤)率、抬頭率、課堂活躍率、作業完成率、提問率、留言率指標,對學習效果進行對比分析。
2.1 寧夏師范學院體育專業“從師從教”能力的培養措施
基于個人知識框架體,加強學生“從師從教”能力提升,注重第二課堂的實踐,體育學院近年來本著綜合提高學生師范能力,開展說課比賽,課件制作,三筆字比賽,教案設計制作比賽,演講比賽,講課比賽,才藝展示比賽,辯論賽等主題活動,活動獲得了師生一致好評。[4]以“雨課堂”為平臺,初次嘗試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的方式進行從教技能提升的研究。在以往的教學發現,在理論教學課堂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學生上課不專心聽講、打瞌睡、看閑書、吃東西、不拿課本筆記本、老師提問全班沒人回答,課堂中不自覺的不停翻看手機等現象,間接的影響教學秩序。
在14級兩個班的體育教學論課程中發現,孩子們整體的理論知識不完備,受外界環境中各種浮躁的因素影響,又缺乏相應的學習耐心,尤其是手機不離身,一節課里面不拿兩三次手機就很不自在,爭分奪秒瀏覽各種網絡信息,對課堂學習不專心,老師得花很多精力去維持課堂學習“秩序”。因此,也發生過很多次師生間小矛盾,導致局部關系緊張。為此,體育理論課還成立課堂的“督學”,以同學們能接受的方式,專門委派同學對上課看手機不專心上課的同學進行“收繳”。為解決這個問題,開始嘗試使用“雨課堂”在體育理論課和實踐課中進行教學,利用手機來普及課堂的教學內容以及練習題的作答,這樣能讓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個有效的溝通橋梁和教學信息的反饋途徑。雨課堂的出現,成功地將課堂上的手機問題轉變為了用于學習的有利工具。
2.2 寧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第二課堂“雨課堂”的使用情況
2.2.1 “雨課堂”基本功能介紹
“雨課堂”是2016年6月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是學堂在線的一個分支產品,連接師生的智能終端。通過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可以實時動態分享教師的PPT課件內容,并能及時提問,完成作業,課上掃碼簽到、實時答題、答疑彈幕、數據分析;課前可以把教師帶有MOOC視頻、習題、語音的課前預習課件推送到學生手機,進行提前預習;課后為師生提供完整立體的數據支持,個性化報表、自動任務提醒,可以隨時隨地向老師提問,進行答疑解惑和交流。該平臺把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橋梁,讓課堂互動永不下線,使得課前-課上-課后的每一個環節都被科學管理,賦予了師生全新的體驗,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能量,增強了師生互動,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旨在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方面進行探索來提高教學質量。[2]
2.2.2 “雨課堂”試用實施情況
選擇體育學院體育教學論課程開設班2014級(大三)兩個班作為教學研究課。學生通過老師發布的課程邀請碼,進入微信,登陸雨課堂主頁,注冊姓名、學號等信息就可以使用。找到自己的課程,在課件庫里可以看到老師發布的PPT課件,可以橫向和縱向閱讀瀏覽,每一頁有老師做好的錄音,完全可以邊聽邊看完成自學,每個學習者學習過程中是否瀏覽和預習均有記錄,學習結束在作業庫里可以去完成習題,每一題都有即時的正誤、得分、做題時間記錄。這些信息在教師操作終端可以通過郵件活動全部詳細統計數據。教師管理終端的課程里有全班同學的學習概況,還有每一個同學的學習體會,即時反饋了學習效果,教師能根據反饋做出實時的調整和應對。
2.2.2.1 注冊參加學習情況
2016年10中旬開始籌備關于“雨課堂”的相關資料平臺,2016年11月在14級社會體育和體育教育班的體育教學論。課前通過微信群發送二維碼通知自主加入,截至上課前注冊率為31.8%和28.9%。“雨課堂”課中在老師安排下,在兩到三個個學習周期后,注冊率均達到了100%。說明大家對網絡授課工具還是陌生的,但對于新生事物的接納度和學習任務的執行力還是較高。
2.2.2.2 作業完成情況
在體育專業理論課中,雨課堂作業以選擇題形式出現,課前完成率63.6%,課中老師提醒后,完成度95.5%,存在課堂補作業的情況。但是各個同學完成作業的時間都有“雨課堂”平臺記錄,這樣有利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對比相同主題、同一進度下、同一工作量傳統的紙質版作業收交情況,第一次收交作業率48.8%,下一次課后上交91%,第三次課才能基本收齊。雖然有交作業不及時、課中補作業的問題,但能把這個點落實到學生本人,經過發酵消化一遍還是非常有益的。效果最明顯的是有些概念性知識點以選擇題答題,教師不用閱卷,學習結束系統自動給出得分,這一點非常有利于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2.2.2.3 對課件內容學習提問及反饋情況
如何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教學過程中使得學生將知識點能入腦、入心,產生并組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是將來做一名合格的體育老師的關鍵因素。通過全班同學的無記名小紙條對課堂的學習目標、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管理、課堂學習秩序、課后學習效果、對教師的建議等等指標進行小紙條反饋,本著真實的原則,不做任何限定。可是每次上交率也就85%左右,課堂提問也是多采用先自愿,后點名的方式,教學效率相對不高。“雨課堂”的教學中,每一次的作業完成后學生都能及時與教師就該主題知識進行溝通,多次學習任務后,學生留言率在45-80%之間。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一類問題做全班解答,以及個別解答。
2.2.2.4 課內外使用的時間范圍
在課程課件發布后,通知學習委員給同學通知開始預習,到上課前,多次任務后,參與預習的人數范圍在32%-75%之間,參與學習的時間早中晚都有,范圍較大,針對答題的思考時間長短,可以看出是否用心去做,在教師預計的用時內都是認真做的,多于預計答題用時的就是有敷衍了事之心,可以對該同學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個功能太過于精細、強大,目前還不知道怎么用在教學中做好因勢利導。對照班則是布置作業沒有及時監督,反饋效果一般。為了作業而作業,缺乏及時的溝通和反饋,沒有學生通過電話、郵件、即時通訊工具等向老師提問和交流等等,收交作業時,只有老師布置的練習題,在沒有其他形式的信息反饋。
2.3 “雨課堂”對體育專業學生“從師從教”中多科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分析
在走訪中發現,寧夏農村的教學點每位老師都身兼多門課程,體育專業的老師也得兼任其他課程,很多老師都是上崗后經過簡單培訓就任課了,多科化教學現狀尤為突出。“從師從教”能力中專業化教學和多科化教學是并存的能力,專科化和多科化教學目標無法兼得一直以來是一個主要的突出矛盾。為解決寧夏基礎中小學師資嚴重缺乏的問題,師范類教育在源頭上應該加強多科化的教學能力培養。“雨課堂”的學習過程需要多門學科知識和網絡多媒體設備的接入和使用,給體育專業的學生學習師范技能提供了多樣的體驗,同時為今后從事中小學師范教育的崗位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學習和管理平臺。[6]
2.3.1 “雨課堂”制作和學習過程需要多學科知識,有助于體育專業學生學習理論課和自身知識樹的形成
設計一堂好的雨課堂課程,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得收集多媒體資料,包括視頻、圖片、文字、典故等。還要有較好的計算機使用、PPT制作、網絡使用、普通話的能力等等。第一次雨課堂課授課后有幾個學生就咨詢如何使用,他們有課外的輔導班是否可以用,用新平臺以便于更加高效的管理,以便獲得家長和學生的認可。這些事例都充分說明了獲得多學科的知識以及教學方法是受廣大教師歡迎的。
2.3.2 利用MOOC平臺學習形式多樣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過程更富有創新力
利用MOOC平臺,學生們根據學習目標可以延伸學習范圍,間接和直接的接觸到其他學科的知識和課件制作。在本專業的學習中不再是一貫的紙質版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在任何一處地方用手機就可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并根據老師的課件可以提前完成預習和思考。
2.3.3 改變了以往的課堂管理形式,有利于教師教學
以前的教學活動中,但凡見到學生拿手機,一警告、二沒收,三責罵。而事實上是無論怎樣,都約束不了他們拿手機。為此,引導孩子們有效利用手機,能把他們拿手機的部分時間用在課堂教學當中來,這就是一個進步。在“雨課堂”教學中,制度好像比以往活了,無論孩子們低頭干什么,也不會被老師頂住,學習心理狀態放松,師生關系比以往融洽了,反而有利于教學管理,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因為管而消耗教師教學中過多的精力。[5]
3.1 結論
3.1.1 體育專業學生對多樣化教學手段的學習興趣更濃厚,有掌握和擴充多學科教學的知識和能力的意愿。
3.1.2 有效的提高了師生溝通率,尤其是寧夏山區的孩子比較害羞膽小,以往多年養成的“被動”型學習經驗和習慣導致不善于跟老師溝通和提問。
3.1.3 “雨課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三率”問題,即抬頭率、入腦率,學習效果反饋率。有利于課堂優良學風的積極形成。
3.2 建議
3.2.1 學校應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校園網寬帶接入,學生的彈幕功能和多媒體課件沒有實施條件,“雨課堂”的教學效果相應的打了折扣。
3.2.2 針對體育專業學生“從師從教”能力的提高,“雨課堂”還需要廣大教師投入熱情和精力進一步開發和、實踐和分享。
參考文獻:
[1] 張赫,唐炎.體育教育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J].體育學刊,2017,24(1):110-114.
[2] 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60/2016/201606 17101758935397134/20160617101758935397134_.html.
[3] 董翠香,黨林秀,白永芳,季瀏.體育教育專業“學科教學類”課程群建設與優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3):95-99.
[4] 楊學貴.寧夏特崗制度下師范類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從師技能”實踐體系的建立與探討[J].遼寧體育科技,2013,35(5):88-90.
[5] 徐盛夏.教學方式與時俱進:“雨課堂”教學[J].教育現代化,2016(35):191-192.
[6] 臧晶晶,郭麗文.滴水成雨—走進雨課堂[J].信息與電腦,2016(8):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