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帥帥,郭凌宇
隨著現代人對武術的理解和認識逐漸成熟,人們的武術價值觀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武術運動不僅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而且在磨練人的意志品質、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人是武術技術練習的主體,也是武術傳播的主體。是武術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受益者。武術歸根是人的文化。王崗教授在《武術人口素質談》中談到:武術自身的發展離不開武術人才的創造性勞動,但我們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武術人才,缺乏對武術發展規律的把握,是武術人口的素質低下直至導致了武術發展瓶頸現象的出現。可見,對武術人口的研究,對武術人才的培養和挖掘是很重要的一環。通過研究高校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和行為選擇,有利于提高高校武術教學的教學質量,有利于武術在高校更好的普及和推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和行為習慣,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對于武術長遠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是傳播知識與文化重要的區域。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是參差不齊的,有的學生能發現武術的價值,而有些學生則還停留在錯誤的認知上。
通過數據分析喜歡武術與喜歡上武術課的情況,發現在前人研究中大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上武術課,在太原市大學生中這種情況不是很明顯。在武術起源認知方面,有50%的大學生對武術起源有正確的認知,但另一半學生還是缺乏正確的認知。
大學生通過何種途徑了解武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調查領域,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武俠小說、電影了解武術,這在其中占很大的比例。這種形式和環境下理解的武術是片面的,可以說很容易導致認知的偏差。
武術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通過調查得出大學生對于許多武術項目都能甄別什么是中華武術,但也有少部分把西方的拳擊,跆拳道,泰拳等也列為我國的武術,這就是錯誤的認知。
在對武術的作用方面,學生們還是非常認可,但是比例不均勻。學生對武術肢體作用的認知占到70%,而武術對于精神方面的作用,其比例僅占30%,由此可見學生對武術精神層面的作用還是比較欠缺的。
對武術整體認知方面,多數的大學生對于武術的健身性、文化性、實用性以及體育性是比較認可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大學生認為武術非常神秘,這是由于受到武俠小說、電影誤導而產生的認知;有10%的大學生認為武術是“花拳繡腿、不實用”以及“習武之人素質差,好勇斗狠”,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認知,這是由于大學生缺乏對武術理性的認知而導致的。
通過對大學生課程選擇的分析,多數大學生比較支持武術為選修課,在選修課的選擇上位居第一位的是球類運動,武術類的課程在所選課程中排第四位,占到20%。
大學生在武術項目的選擇上有一個特點,如果上學生自由選擇的話,選防身術武術項目的遠遠領先其他項目。 學生在課余時間幾乎很少習練武術項目,僅占7.7%。
學生除了上武術課程之外,在課余時間或社會實踐中,幾乎很少能接觸到武術。 而且有80%的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有接觸過武術,所以大學的武術課程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了解大學生對武術的真實需求,提高教學質量,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在武術教學上提高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下,營造習練武術的氛圍,可以是小團體、小組織。擴大武術社團的影響力,通過武術形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在高校武術教育實施和開展階段,高校的有關部門應大力支持學校武術教育的開展,給學生提供教育的“硬環境”,豐富教學器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武術課程教學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武術課程教學不只是肢體教學,更要讓學生理解精神層面的內涵。不但要加強肢體練習,同時也要加強理論學習。
學校的武術教學,不單單只是教學。應該舉辦武術講座,開拓學生的視野;舉辦武術表演,豐富學生的生活;參與社會實踐,通過武術了解社會。
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增強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傳承意識,是保護民族文化長久不衰的重要措施。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傳播與普及武術知識及技能是增強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與傳承意識及責任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J.H.弗拉維爾.認知發展(第四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7:2.
[2] 邱丕相.中國武術教程(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 岳慶利,劉東.非武術專業大學生武術認知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07.
[4] 王崗.傳統武術文化在武術現代化中的價值取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6):75-78.
[5] 王崗.武術價值何在[J].中華武術,2009(5):35.
[6] 中國武術大辭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09.
[7] 《心理學綱要》[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21.
[8] 王崗.中國武術文化要義[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