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 姚濟白
摘要:姚氏婦科在滇傳承250年,是云南有歷史傳承、家學經驗、學術思想、地域特色的中醫流派。姚氏醫學歷代傳承人根據對昆明地區氣候變化的觀察總結出“冬無酷寒、夏無酷熱、溫燥涼爽、四季如春”的認識,并在治療外感疾病、婦科疾病等病證時,根據氣候變化遣方用藥,圓機活法。作為姚氏醫學的重要組成,姚氏婦科“以陰陽氣血為整體,以氣化原理為辨證線索,因時、因地、因人為治療特點”的學術思想以及“以血為本,以氣為動”的婦科診療綱領,更進一步體現了姚氏醫學的天時觀念。
關鍵詞:云南姚氏婦科;郁火;氣候;中醫;昆明地區
中圖分類號:R2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08-0010-03
人生于自然,與自然共榮、統一,人的生長發育過程與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有極大的共通點,唯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且及時地作出相應的自身調節,才能夠保持健康。《金匱要略》云:“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換言之,若氣候發生不良變化,勢必也會影響到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
1 地理氣候與人
在中醫的整體觀念中,人的生命規律與自然變化協調統一,氣血、皮毛、筋骨之變化盛衰與氣候、環境等自然因素密切相關。《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即是闡明人與自然的關系密切。《素問·八正神明論》道:“是故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即說明日月、寒溫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又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謂:“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即說明人體氣機變化與晝夜、氣溫變化有密切聯系。不僅如此,地理環境的不同,對人體體質特點、生理變化亦有影響,《素問·異法方宜論》中云:“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并舉東、南、西、北及中央,闡發不同地域中人之體質異同。
依次遞增,其中夏季與冬季比較,患者夏季的紅細胞壓積(HCT)、全血黏度(低切1.245/s、中切23/s、高切125/s、單位:mPa·s)、血漿黏度(PV,單位:mPa·s)均低于冬季,且差異較明顯,可說明、證明冬季冠心病高發的現象[1]。另有學者通過病理交叉對照、患者血象采集、氣象資料收集發現,氣象因素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病(簡稱:COPD)急性加重的發生,且COPD急性加重存在季節性差異[2],等等。此亦可佐證天氣變化與人體疾病發生的相關性。
2 姚氏婦科流派學術思想——郁火論
“女子多郁火”是姚氏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姚克敏老師是對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更是對昆明地區一大婦科病因的高度概括。“女子多郁火,氣結百病生”,在人體生命過程中,陰陽和合,在對立統一中找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如若這一平衡被外界因素打破則疾病必然發生。姚氏認為,陰陽失衡,則多有情志內傷以及外邪侵襲而導致。
2.1 “郁火”之成因 以人之氣血而論,當責之于血。宋代陳自明所著《婦人大全良方》中有“婦人以血為基本”之言,即是對女子生理的高度概括。女子一生之中,需以血為養,亦多傷于血。月信多為氣血化生而成,孕子總由精血凝聚而生;分娩多有失血之患;乳子必需氣血之力。可見,女子一生有經、孕、產、乳的特殊階段,需以血為本,方可方可化生。即如《靈樞·五音五味》中云:“今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
以人之藏府而言,當歸之于肝。肝為厥陰之藏,其主風木,其內藏血,其性疏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又《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曰:“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再《靈樞·本神》中道:“肝藏血,血舍魂。”如此都是對肝之生理的描述。金元時期朱丹溪于《格致余論》中論之曰:“司疏泄者肝也。”
姚氏學術認為,女子之生理病理特點,可歸為“女子多郁火”。論郁火之成,為陰血不足,肝氣內虛,疏泄失常,久則郁而化火。《內經·六微旨大論》中云:“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素問·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即說明肝之病變,多為火化。清代費伯雄所著《醫醇剩義》中云:“所欲不遂,郁極火生。”亦指如此。
2.2 “郁火”之證 女子之生郁火,其證虛實錯雜。若上擾神明則見“耳鳴陣發、少寐多夢、心煩易怒”;若下迫血海則見“行經不定,或為先期、或為后期、或無定期”;若克伐脾胃則見“脘腹痞滿、納少不饑、乏力懶言”;若暗耗真陰則可見“烘熱汗出、雙目干澀、腰酸肢軟”等等。郁火之成,虛實錯雜,故姚老謂之:“郁火非實火,亦非虛火,乃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之征象[3]”。
3 昆明地區地理氣候概要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疆,氣候類型豐富多樣;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十分明顯,日溫差較大,年溫差較小,降水充沛,干濕季明顯。昆明市地處云南中部,三面環山,北瀕滇池,總體地勢北部高,南部低,由北向南呈階梯狀分布。昆明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夏季,由于海拔較高、多降雨、云量大等原因,氣溫相對我國大多數地區要偏低;冬天,由于北部高山阻擋或削弱了南下的寒流,多為干暖氣流的控制、多晴天、日照強等原因,氣溫相對我國大多數地區要略高。同時,由于北部地勢較高,導致冷氣團南下受阻,冷暖氣團無法交匯,難以形成冬季降水,因此,昆明地區降雨分布不均且秋冬季節降水量遠遠低于春季降水量。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昆明地區降水量大多集中在夏季。全年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氣候干燥特征明顯。青藏高原把西風帶分為兩支,其中南支由印度大陸向高緯度地區運動吹向云南地區,陸地氣團本身空氣含水量少,故給昆明地區帶來干燥,降水發生的可能性低。故昆明地區全年溫差較小,但日溫差較大有“一天有四季,下雨便是冬”之說。總體來說,昆明氣候有溫和、干燥、日照時間長的特點。
4 關聯探析
由于昆明地處西南,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造就了其長日照、干燥的氣候特點。《素問·異法方宜論》中云:“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且昆明氣候溫和,季節多屬春夏。春季屬木,萬物始生,肝氣旺盛而升發,女子與肝為先天,肝同屬木,主疏泄,喜調達,藏血,內寄相火。女子“氣有余而陰血不足”為常態,每至春季,肝氣升發,肝氣浮動,氣郁而失和,久而化火;女子一生,數傷于血,陰血不足,易致虛熱內生。若以六氣分屬,多為風木、君火、相火,可能導致昆明地區人之體質潛移默化,為陽之生發有余而陰之收藏不足。不僅如此,地區在飲食上喜食土豆、牛羊肉等性質溫補的食物,部分地區還有食用附子的習慣,導致昆明人的體質多為陽多陰少之質。
此外,昆明地區各類疾病人群的體質亦有較明顯陰虛質趨向。如李氏[4]對昆明地區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質分布進行研究,其中氣虛質與陰虛質為主要偏頗體質;又如唐氏[5]對昆明地區患咳嗽的兒童進病證證型與體質調查,共統計為風邪久戀、寒痰咳嗽、痰熱咳嗽、痰食咳嗽、氣虛痰咳、陰虛燥咳,共6種。研究發現,患者病證中以陰虛燥咳為主要證型;鄒氏[6]對昆明地區279例痤瘡患者的體質進行分類統計,結果顯示,除平和質外,以濕熱質為比例最大,其次為陰虛質,陽虛質又次之,等等。
綜合上文可知,昆明地區人群體質多見為陰虛質;而婦人病之多見“郁火”,其內因多為患者體質為陰虛血虛。可見,此二者聯系較為緊密。
5 小結
姚氏醫學流派發展至今,在“以陰陽氣血為整體,以氣化原理為辨證線索,因地、因人、因病為治療特點”的學術思想指導下,又進一步將其學術精髓具體到婦科疾病的診療中。其學術理論是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也是基于昆明氣候環境、人群體質的高度概括。姚氏第七代代表性傳承人姚克敏曾言:“四時五氣時有瞬變,飲食結構偶有不當,易使臟腑虛損,經絡阻滯。疾病變化莫測,要審時度勢,深研病證規律,依氣有行,實無質的病理變化,調整臟腑功能,調和逆亂之氣機,使有肌膚到臟腑,氣血調達,陰平陽秘也。因此,捕捉調氣環節,掌握調氣時機是治療疾病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王堅.從冠心病患者血液流變指標季節變化規律談因時制宜治療冠心病[J].中國醫藥導報,2010,7(23):110-111.
[2]陳新.氣象因素和NF-κB及其調控的炎癥因子與COPD急性加重的關系[D].吉林大學,2015.
[3]徐漣.姚克敏婦科經驗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6:41-43.
[4]李軍,朱燕,陳云山,等.302例昆明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研究[J].中醫研究,2016,29(1):11-13.
[5]唐彥,何平,王艷芬,等.昆明地區小兒慢性咳嗽中醫證型與體質關系探討[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9):21-22.
[6]鄒云.昆明地區痤瘡患者中醫體質的流行病學調查[D].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6.
(收稿日期:2018-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