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因此,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積極突破以往傳統而單一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新的嘗試與創新。因為只有選擇了與課程和學生心理特點相符的教學方法,才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才更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積極思考,才更有利于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獨特魅力,進而為創造良好的語文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法;小組討論法;讀寫結合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就這一點來說,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就已經不符合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求了。而為了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創新語文教學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的現象,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對語文課堂的參與度,然后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產生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應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來創新教學方法呢?本文我將從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讀寫結合法這三種教學方法來淺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一系列與文章內容相符的情境來引發學生共鳴、激發學生情感的教學方法。如果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文章文字內容的講解,就勢必會使學生對課堂沉悶的氛圍感到壓抑,但是如果在語文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便會大大不一樣了,因為它會極大增強課堂語文教學的豐富性和形象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對文字進行分析、講解,還要注重采用情境教學法來營造課堂的氛圍,這樣才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時就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首先,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空靈優美的圖片,然后,我再根據圖片內容提問學生:這張圖片會讓你們聯系到哪個成語呢?(世外桃源)最后,再通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出自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一個與世隔絕,生活安樂的地方”這一淵源來將學生引入到《桃花源記》的教學。這樣根據教學內容對情境加以創設,不僅有利于豐富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想象,還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全面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二、小組合作法
小組討論法是專家們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它不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思考,還能充分地將學生調動到課堂活動中來,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主旨,我將班級的學生分為了多個小組,讓學生可以通過選取角色合作閱讀的方式來掌握文章內容,然后在相互討論后回答問題:
1.故事中一共有多少人騙了皇帝?分別是怎樣騙的?
2.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皇帝居然赤裸裸地行走在大街上,是什么力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充分地把握文章內容,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增強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
三、讀寫結合法
讀寫結合法是培養學生讀寫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階段,作為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兩大板塊,閱讀和寫作是教師最重要的教學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應充分地根據教材內容創設符合學生讀寫結合學習的教學方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提升寫作,進而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時,為了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掌握情況,我采用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首先,我組織全班學生一起閱讀了一遍原文,然后提問:這篇文章是以誰為主觀視角寫作的?(作者)最后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變換主觀視角來復述文章內容(如學生可以以從孔乙己的視角,掌柜的視角抑或是其他客人的視角來對文章進行重新整理,重新復述),但切記學生不能改變文章內容,不能私自杜撰故事情節。這樣的讀寫結合法,不僅能使學生充分地把握文章情節內容,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對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初中階段,語文教學是一項復雜而充滿挑戰的工作,隨著《語文新課標》的落實和推進,好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都需要改革和完善。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有責任為打破傳統而單一的教學方式,引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語文教學方法而努力,也只有這樣做,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課堂的參與能力,然后為營造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提升語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蘭萍.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研究[J].學苑教育,2018(6).
[2]張濛.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方法運用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3).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