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松
【摘要】語文新課標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內涵,強調了閱讀可以使學生增加語文知識積累、開闊視野、豐富想象力、改善思維品質、提高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中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非常必要,出發點是充分認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和初中生的心智發展程度,著重點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落腳點是中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盡可能多讀書、會讀書、好讀書,為中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可以開啟我們的心靈之窗,塑造我們的靈魂,引導我們積極向上,涵養我們的精神;閱讀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使我們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為善和審美;閱讀可以改變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更有意義。《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把培養學生基本的閱讀能力當作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那么在語文新課標理念下,語文老師作為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實施者和引導者,怎樣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積極、靈活、有效地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認為,中學語文老師應該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語文新課標理念下的閱讀教學,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找到針對性的語文閱讀教學路徑,多方面探索語文新課標理念下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途徑,提高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一、要充分認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也就是說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但現實的閱讀教學大多致力于文章主旨、內容理解的把握,忽視了語言學習。許多閱讀教學課割裂特定教學內容的需要,大講特講閱讀方法,閱讀教學形式化。此外,教學的方法和過程基本是結論傳遞,比如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就是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一生的巨大貢獻。這些都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閱讀體驗,激發學生探知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強調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和獲得豐富的積累,從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首先,要先自主閱讀文本、解讀文本,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其次,以問題探討為導向,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以語言活動為主體,進行必要的言語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理念的認識應該在實踐中深化,在實踐中檢驗。
二、要提高教師自身閱讀素養,擴充名著知識儲備量
筆者通過隨堂聽課發現,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閱讀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教師閱讀素養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師只有注重提高自身的閱讀素養,盡可能擴充知識儲備量,才能更好指導和引導學生閱讀。并且教師要多和學生同步閱讀,教師的閱讀要高于學生閱讀,才能很好地根據實際學情指導學生閱讀。可以說,教師通過加強自身閱讀為學生提供良好示范,增強教師自身的思想深度、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用人生經驗和審美標準引導學生,與學生進行對話,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和質疑,鞏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此外,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應該做學生閱讀的知音,以“導”為觸發點,將教學重點放在“導讀”上,平時注重知識的儲備,博覽群書,做到閱讀指導得心應手。教師只有用心去研讀,在自身閱讀過程中把握學生閱讀興趣的關鍵所在,才能讓學生真正產生閱讀動力,達到師生共鳴的目的。
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語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我國的教育傳統非常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教育原理幾乎是人所共知的。這告訴我們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新課標所提倡的三維目標,也將知識與方法作為一個核心的要素。理念無疑是合理的,但對方法的理解和在閱讀教學中的體現卻千差萬別。筆者到一處縣級中學聽課觀察發現,一位教師教學《雨的四季》,一開始就是對全文內容安排幾次句式模仿的語言訓練,或者是排比、比喻和擬人,又或者是整句與散句,將閱讀的文本任意切割,進行句式的模仿或片段模仿等方法的訓練,缺乏學生自主情感體驗,閱讀方法和閱讀教學內容割裂,全然不是閱讀課,更不是散文閱讀課。古人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篇章,也是閱讀學習的典范。首先,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默讀、朗讀、吟詠、背誦,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增強對語言,語法,表達方式,思想感情的感性認識,并在不同程度上實現了語言形式的內化,從多角度引導學生解讀文學作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根據閱讀教學的需要,交給學生理解文本的層次分析和內容歸納的方法,不僅是對考試閱讀有效,從學生長遠發展來說,也是非常有效的閱讀方法。最后,為了引導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本,應在體悟作者感情時、探究作者寫作意圖時、學生需要時交給學生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語文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逐漸學會閱讀,對于語文老師來說,要善于把握時機,促成閱讀方法和閱讀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要不然就是流于形式,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益于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
四、以培養閱讀興趣為要旨,強化課外閱讀的引導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思維理解的形成時期,思想波動比較大,急需一些好書來給自己指明前進的方向。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先前閱讀,以培養閱讀興趣為要旨。一方面,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文學名著、歷史著作、基礎哲學和美學方面的著作、科幻讀物、現當代少兒文學作品等讓其閱讀。也可以引導學生讀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或者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讀物。另一方面,可以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分享、表達的興趣,定期開展課前交流。每次一位同學,可以給大家介紹一本書、一部電影、一首歌、一件生活中有所感觸的小事,交流的時間為三至五分鐘,交流之后請兩位同學對當天的課前交流進行評議。這對于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總之,不僅要多從文學作品的文化源頭視角定位作品的閱讀價值,所推薦的讀物,盡可能類型多樣,又切合中學生心智發展的程度,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而且也需要一些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綜合性閱讀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逐漸擴大學生的閱讀積累
正如《論語》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林語堂在《論學問與知趣》中也提到,“所謂學習就是喜愛”。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終身發展來說意義重大。而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語文教學上,教師就要留出讀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有一個深入自主的閱讀過程,從而感悟閱讀帶給人的心靈震撼。在師生關系上,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遇到問題時,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發言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其求知欲望。久而久之,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自然就會把閱讀當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學生一旦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像小溪匯入大河一樣,水勢越來越大,河面越來越寬,語文閱讀的積累也會越來越豐富,閱讀的能力也會在無形中得到大大提高。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不是給學生“魚”,而是交給他們怎樣“漁”。總之,語文新課標理念下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的途徑,從老師視角來說,要能夠充分認識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要能夠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要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興趣和良好閱讀習慣,要能夠多渠道獲取和分享圖書資源。從學生視角來說,在中學階段盡可能多讀書,拓寬閱讀視野,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好興趣,進而掌握會讀書的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田旭.淺談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散文百家(下),201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于輝忠.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