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潔
摘要:重視音樂教育,以體驗、感悟、探索為核心,培養識譜興趣、能力,啟發學習音樂動力,展現學生情感世界。
關鍵詞:音樂;識譜;教學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我早年沒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話,那么我無論在什么事業上都將一事無成。”法國文學家雨果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文字、數字和音符。”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而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培養學生識譜興趣,提高識譜能力呢?我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摸索,談一些膚淺的認識。
一、以素質教育為主題,確立音樂教育的基點
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主題。小學的音樂教育應該以此為基點。使學生自覺地把音樂作為自己的愛好和情感的表現,從而成為具有一定音樂素質的音樂愛好者。以此目標,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在音樂中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情發于心”的過程,達到促進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個性及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以感悟為核心,培養識譜興趣與能力
(一)激發興趣。音樂教育通過游戲、唱歌、器樂演奏等環節,讓學生在創造、實踐中得到樂趣,從而產生學習樂譜的動力。小學的識譜教學就是從感悟出發,從興趣開始,產生了學習的動力的過程。實踐證明,教師緊抓住這股動力,必然產生預期的效果。
(二)形式多樣的識譜方法。常用的識譜方法是以琴帶唱或逐句帶唱,教學效果甚微。但是在感悟音樂、培養興趣的基礎上,采用形式多樣的識譜方法,學生樂于接受,就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識譜水平。
1、聽唱法。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聽覺能力是審美能力的基礎。識譜的基礎也應該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音樂中音高、節奏、音色等的辨別,音樂結構的感知,都要求學生聽覺的敏銳性和對音樂的整體感受性。教師的范唱、學生的聆聽,可直接感染學生體驗音樂的情感,從而產生對音樂的感情認識。實踐證明,“先唱歌后識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可愛的藍精靈》一歌,出現了許多的六度大跳,這些旋律學生演唱起來難度較大。而采用先歌后譜的教學方法,學生通過唱歌,已經對這些音的跨度有一定的演唱經驗。試唱歌譜的時候,把歌譜中的難點進行重點練習,學生就能輕松地試唱出歌譜。又如:在教學歌曲《大雁湖》一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歌曲《大雁湖》的旋律,并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做好鋪墊。然后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并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后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學習識譜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2、讀譜法。這是一個嘗試性的教學環節。偶爾在教學中采用。在進行歌曲教學時,學生掌握了歌曲旋律之后,要求他們標出音名,按節奏來朗讀各音。在節拍的強、弱變化、節奏的流暢性等因素的影響下,掌握歌譜的各音組成,然后跟琴視唱歌譜。通過實踐,我發現讀譜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學譜難度。特別是對“后進生”的作用更大。他們不再覺得音樂離他們很遠,他們也能很輕松的視唱歌譜,使他們建立學音樂的信心。
3、先哼后唱。在歌曲教學時,讓學生先聆聽旋律,然后哼唱。目的是熟悉旋律,為演唱做準備。通過哼唱,學生可以探索、體驗各種音樂要素。可以清楚、直接地感覺到旋律線的走向,感覺音樂的分句和結構。它不需要機械式的技能控制,而是富有旋律性的歌唱練習。
4、五線譜、簡譜齊頭并進。低年級的識譜應從五線譜開始。因為五線譜有一定的空間感,它有助于學生理解音符時值和音的高低關系。并且容易讓學生建立流動“do”的概念。高年級的學生在正確視唱歌曲之后,應采用五線譜和簡樸對照著學習的方法。簡譜的認識對提高學生的素質也有幫助。
5、激趣識譜。在歌曲《八只小鵝》的識譜教學中,師生互動學會歌詞后,請學生欣賞小鵝們快樂游戲玩耍的錄像。可慢慢的,有不少同學在交頭接耳,發現他們看的是無聲的游戲畫面。老師趁機出了主意:“是啊,是無聲的,你們想不想當個音響師?把歌譜唱出來,配上去,不就有聲音、有音樂啦!”在興趣的激發中鼓勵學生自學歌譜。很快有聲的畫面就開始播放了。有的學生還興致勃勃地邊唱邊模仿小鵝的動作,同學們樂得哈哈大笑。
6、創編旋律識譜。優美的旋律,歡快的節奏,無不可以激起學生“動”的興趣。例如:歌曲《大家一起做游戲》,這首歌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為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學生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再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并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識譜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符點音符,單從理論上進行講解: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既掌握不好也記不牢。比如:在學唱《紅太陽》一歌中:騎上牛羊下河灘,這一句時符點總唱不出來,于是就啟發學生想象牧人在草灘上放牧,揮鞭趕羊,老師用帶符點和不帶符點兩種方法演唱,并邊跟節奏做揮鞭動作,通過比較孩子會很快發現帶符點更能恰當表現牧人揮鞭時,在空中稍作停頓的特點。于是會邊模仿老師動作邊演唱,節奏既準確,記憶又快又深刻。
三、利用心理動力,展現音樂美的情感活動。
由于啟動了學生的心理動力,學生的音樂課堂活動表現的情緒飽滿,疲軟的現象消失了,情緒高漲地學習。教師的課程目的也完成得好,充分展現了音樂美。學生愛學、好學音樂。識譜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校文藝活動的發展也得到提高。學生能自選音樂,自排舞蹈,通過音樂舞蹈的美,展現他們的情感世界。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學生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