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揚
摘 要:廣場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象征和城市環境景觀的重要標志,深刻地反映著城市的發展脈絡。廣場公共空間系統的設計與規劃,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形象。以成都來福士廣場為對象,通過實地考察與調研,深入剖析了其公共空間系統的設計特色,論述了城市公共空間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發展,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成都來福士廣場;公共空間;景觀分析;公共藝術
成都作為我國西南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自然條件優越,城市環境優美,其公共活動空間的規劃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成都來福士廣場于2012年落成開放,是國內首座、國際罕見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綜合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被喻為“切開的泡沫塊”。在當前我國城市公共藝術建設進一步推廣與深化的背景下,這樣國際性質的現代公共空間的打造,為成都市及西南地區的城市景觀和公共藝術的發展給予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一、廣場概述
成都來福士廣場(Chengdu Raffles City)是繼上海來福士廣場、北京來福士中心之后,新加坡凱德置地在中國自主開發、管理和持有的又一座“來福士”品牌系列建筑。廣場位于成都市主干道交匯點,對面就是四川省體育館,坐擁蓉城最負盛名的商業、零售、餐飲、娛樂中心,連通地鐵中轉站,規模化吸納人流。成都來福士廣場傳承來福士“城中之城”的概念,以豐富全面的公共態度、低碳環保的建筑理念、特立獨行的設計風格、富有文化底蘊的設計元素,成為成都市區又一極具時代性和現代感的城市公共活動場所。
廣場由國際知名設計師斯蒂芬·霍爾(Steven Holl)親力打造。斯蒂芬·霍爾于1947年生于美國,現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筑學院終身教授。他對空間和光的關注與研究使其自成一派,創造了獨特的建筑語言和成功的建筑范例,成為新一代建筑師中的領袖級人物。霍爾設計規劃的成都來福士廣場,通過其新穎的設計理念和獨特的空間感受,為我國當代城市公共空間和公共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新的啟示。
二、空間設計特色
成都來福士廣場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首先是廣場的“簡潔主義”。正如現代主義所推崇的“少就是多”,少是藝術成熟的表現之一,是質的概念。作為由建筑圍合而成的半封閉式廣場空間,來福士廣場雖然面積不大,但整個空間層次分明,內容豐富,游歷性極強。廣場的設計,以現代主義的簡約風格為主基調:廣場建筑立面統一為白色的清水混凝土外墻,地面鋪裝以淺灰色石材為主,而休息設施則以實木為主,石材為輔。形成的空間效果簡潔,精致,干練,具有濃烈的時代感。
其次,是其“綠色建筑”的理念。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成都來福士廣場項目運用了地源熱泵系統、熱回收系統、水蓄冷、能源管理系統、雨水回收系統、屋頂綠化、就地取材及采用再循環材料等節能環保措施,是西南地區首個獲得國際權威綠色獎項——LEED金獎預認證的項目。廣場的內部空間、外圍空間甚至建筑屋頂都予以精心的植物配置;廣場的每一個景觀平臺也都設有水景噴泉或親水平臺。這樣不僅最大限度滿足了居民的觀賞和游歷需求,更引領了城市綠色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
再次,是其“立體空間”的設計概念。成都來福士廣場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是由周邊建筑共同圍合而成的獨立的半開放式的公共空間場所。實際上,廣場空間本身就處于來福士廣場建筑群的購物區之上(1-3層為購物區,3層樓頂之上為廣場空間),并且根據底層空間的不同結構而形成不同的廣場地勢。這樣的空間帶給人的感受,是一種“流動的樂趣”。人們通過景觀臺階和自動扶梯,穿梭于廣場的不同層次,通過立體的方式進行游歷。這樣的立體空間,讓每一個角度都有不同的視覺效果,每一步移動都有不同的景觀感受。
斯蒂芬·霍爾說:“建筑是為每天的生活所準備的靈性的空間。”他的許多作品都詮釋了這一理念,通過不同建筑之間的溝通銜接,塑造出購物、工作、休閑一體化的新型生活空間。正如王朝聞所說:“好的藝術難在要靠狹少的空間來表現無限,以有限的空間表現無限的景致。”霍爾這種“立體空間”的理念,這種在有限空間范圍內表現無限空間趣味的靈動設計,在成都來福士廣場中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
三、空間系統分析
(一)空間序列
成都來福士廣場的建筑、廣場空間及周邊景觀是一個共同的整體。廣場空間由5棟超高層建筑搭配錯落有致的裙樓共同圍合而成,塔樓和裙樓、塔樓和塔樓間彼此獨立,但又通過玻璃天橋彼此聯通。整個來福士廣場的公共空間是設置在高于地平線的建筑圍合中的立體式空間。游覽其間的感受和體驗,也與普通平面廣場有著明顯不同。廣場空間其實設置在一層和二層購物空間的頂部,并且隨底部購物空間的結構,而分為三個呈環形階梯狀分布的空間序列。
一層空間序列為自主入口臺階而上的第一個空間,直接與建筑外圍街道相連,空間面積最大。入口處設有自動扶梯可以方便老人、小孩和殘疾人等行動不便的人群,以及貨架推車等進出廣場。一層周邊為購物、餐飲、娛樂休閑的等公共服務設施,是主要的集散空間。二層空間序列入口與一層入口處于同一軸線上,周邊主要為相鄰建筑的入口,兼有餐飲店面。廣場景觀與一層空間類似,細節處尋求變化。三層是整個空間序列最后也是最高的一層,游客在此可以通過較高的視線,俯瞰整座廣場以及廣場周邊的景觀。連接二層空間與三層空間的臺階設置有水景瀑布,通過自上而下的水流將兩層空間自然連接。
(二)空間景觀
城市公共空間是屬于公共價值領域的城市空間,主要是城市人工開放空間,或者說人工因素占主導地位的城市開放空間[1]。霍爾在整座廣場開放空間中,布置了眾多形制各異、大小不一的公共藝術景觀。通過題材豐富的公共藝術作品,令公眾感受到不同的審美體驗。
1.硬質景觀
廣場主入口雕塑“熊貓一家”,由法國雕塑家朱利安·馬里內特地為來福士廣場創作。朱利安采用非絕對寫實的處理方式,吸納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國際化的表達方式,通過四只不同體型、不同彩繪風格的熊貓相互拱手,環抱而坐,象征著先進社會的國際性和人類文明的多重性。霍爾設計的突出于建筑外立面的工業鋼構樣式的構架,通過不規則的組合擺放,設置于最高建筑“雅詩閣”中部開口的孔洞中。構架和容納其的建筑在色彩、材質、機理、空間形態等方面都有巨大差異,產生出強烈的對比。還有在兩棟來福士建筑空隙中的鋼構作品,巨大的深棕色鋼結構面板通過互相穿插與對接,圍合而成一個前衛的構架雕塑,設置于兩棟來福士建筑裙樓的樓頂之上。強烈的刻意做銹跡的構架表面,與鄰近建筑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外墻形成鮮明的視覺反差。
來福士廣場中眾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在整個景觀設計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突出各個部分的特色同時也把全局串聯在一起,更好地體現出設計者的意圖——為城市和居民創造良好的公共活動場所。
2.軟質景觀
植被和水體等軟質景觀不僅廣泛存在于廣場的主體公共空間,甚至在建筑物頂部及立面的開口處,都進行了栽植。植物配置廣泛采用在我國有悠久種植歷史的適宜生長的樹種植被,如翠竹、銀杏、皂角、桂花樹等,分別栽植于廣場的各個空間節點。草本植物以廣場地面的不規則開孔為栽植空間,人們行走于其間,可以體驗到不同的景觀感受。
中央廣場的水景按地勢分為三層,每一層都有形制不同的水景空間營造。水景設計靈感源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三峽樓臺淹日月”,描繪著時間在這三峽水景中駐足。一層水景“瞿塘峽——三十天之澤”, 水景有30個隨機分布的噴頭,每個噴頭代表一個月中的一天;噴頭邊設有炫彩的LED燈,象征繽紛的每一天。二層“巫峽——一年之溪”,設計靈感來自不息的水流如同不止的光陰,從水景的布局里可以解讀出陽歷和陰歷,并通過發光石塊表現星期和我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三層“西陵峽——十二月之泉”,水流從12個出水口噴入水池,每個出水口代表陽歷的一個月。二層和三層之間有以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為設計靈感的水景瀑布,在夜晚還可以點亮。這種吸納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景觀細節,在廣場中不勝枚舉。
(三)空間夜景
來福士廣場空間夜景的精心設計,令其成為周邊城市夜幕下的一大亮點。眾多的景觀照明燈具,通過全方位立體式的照明布局,使得廣場空間顯示出了比白天更加突出的視覺效果。夜間主要照明燈具以遍布于廣場空間的行道路燈和景觀燈為主,而圍合在廣場周邊的來福士建筑的眾多室內光源也是十分有效的照明亮點。值得稱道的是,整個空間中沒有一般廣場都設置的巨大的廣場照明燈,而是以帶狀燈管為主,貼合在道路周邊或綠化植被旁邊。高光源設置于桂花樹壇中,低光源設置在周邊休息座椅的邊緣,使得燈光光亮既不顯得突兀,也可以滿足夜間照明需求。這樣的設計在滿足廣場空間夜間照明需求的同時,也給予行人舒適而自然的夜間視覺感受。
斯蒂芬·霍爾設計的在主體建筑“雅詩閣”中心的構架作品是可以發光的。夜晚在建筑物的中間、廣場的上空不停變換著絢麗的顏色,視覺效果十分突出。而水景則通過水池底部的照明設備,加之建筑燈光在人工湖面上的倒影,來烘托出比白天更絢麗的景觀效果。例如水景瀑布中的二十四節氣石,因為其本身就是透明的發光體,所以夜晚中的視覺效果如同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十分精致。
四、結語
“一切藝術,應該只有一個目的,即恪盡職守,為最高的藝術——生活的藝術,做出自身的貢獻。”[2]當今時代,城市公共空間作為居民“生活的藝術”的載體,其作用已經不僅僅限于市民大眾的活動場所,更是滿足居民精神要求、發掘地方歷史文化、提升城市綜合形象的有效手段。正如斯蒂芬·霍爾所說:“建筑本身只是一個舞臺,一種硬件,而上演于其中的生活才是其靈魂所在。”成都來福士廣場經由大師的出色演繹,通過其營造的優秀的公共空間系統,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感受,為成都和整個西南地區城市景觀的發展提供了優秀范例。
參考文獻:
[1]周向頻.城市自然環境的塑造[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1997:158.
[2][美]房龍.人類的藝術[M].衣成信,譯.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長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