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自然
摘要: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并寫入黨章。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化傳承的古國,有著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不同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創造出來的瑰寶,熠熠五千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石和創新發展的源泉。
關鍵詞:新時代 少數民族文化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D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060-02
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血脈傳承,刻有民族烙印,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創新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既能穩定少數民族地區的意識形態安全性,又能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軟實力。[1]優良的民族文化有助于構建新時代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鑄成中國夢。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變遷,少數民族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正逐步發生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把握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清楚了解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一、少數民族文化孕育了多元化的意識形態
文化是人類的靈魂。中國擁有55個少數民族,在萬千山河的滋養下,各族群發揚智慧的創新,熔鑄了博大精深的少數民族文化。例如:民族服飾作為少數民族物質文化的代表,以其絢麗多彩、華美絕倫、迥異分明的特色,彰顯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民俗服飾分布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富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美學意識,能夠彰顯蘊藏在民族服飾中的悠久歷史、自然環境、文化底蘊、核心價值觀、審美情操和思想境界等深層次的寓意。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赫哲族傳統以打魚為生,出現魚皮、獸皮服飾,現在有以魚皮、獸皮為材料的魚皮、獸皮畫和手工藝產品。地方政府可通過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為契機發展旅游業。新時代要從主觀意識上通過社會實踐向先進文化轉變,使燦爛的民族文化熔鑄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形態。
習近平同志講過:“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的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階段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需要整體提升的新時代,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少數民族意識形態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二、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化能加強和規范主流意識形態
民族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在思想與文化日益多元化的新時代,意識形態日益成為國家安全中的核心問題。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新媒體不斷向國內傳播阻礙民族統一的思潮,對少數民族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動搖少數民族思想意識形態。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意識比較強,教育水平低,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文化信仰很難達成共鳴,進而產生意識形態滑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及社會意識,與此同時上層建筑服務經濟基礎。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少數民族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發生轉變,這也就要求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中國特色文化是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來源[2],這就確定了在意識層面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位置。中國特色文化不僅是同中國特色經濟、中國特色政治、中國特色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并列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構成,并且同道路、理論、制度并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組成部分,同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要牢牢把握少數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祖國的發展。
三、新時代少數民族文化熔鑄中國夢的意識形態
少數民族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高地,在民族地區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少數民族地區大都分布在祖國的邊陲地帶,同時也是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處理好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要和少數民族建立融洽的關系首先要先了解少數民族文化。傳統文化不只是包括儒家、墨家、法家、釋教類、回教類等文化,還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等,這些傳統文化都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閃爍著光和熱,在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共處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加速少數民族生活更快步入現代化生活。同時增加其民族的危機意識,保護傳統不是簡單地繼承、封存,而是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繼承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文化,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強國既能推動文化繁榮,還可以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中國夢,讓中國特色文化為中國夢固本強基,以文化復興推動民族復興。民族文化中蘊含的高水平的意識形態經過社會實踐,并與現代思想相融合,在轉化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潤物細無聲,水道渠成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的淳樸的道德觀念,優秀的歌舞、繪畫、文字、手工藝等藝術作品,都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以及具有較高科學研究價值的獨特性建筑藝術、園林藝術和風俗文化,都可以匯聚成少數民族自身的素養,并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少數民族具有高品質的意識形態,而不會因為意識形態薄弱或坍塌淪為民族泯滅。
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過程中,由于種種的外界因素可能會被重新解讀,傳承的過程也是促進對少數民族認識了解的過程。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人文素養的構建方式很多。例如建設具有民族文化的藝術博物館,可以讓人們更直觀地欣賞和了解少數民族的藝術史和審美史,在那里發現少數民族人民的真、善、美,促進民族融合和增強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強化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中國特色意識形態,使少數民族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像石榴籽一樣團結在一起。[3]要培育和踐行民族文化自信,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法治保障,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加強少數民族教育,發揮新媒體的優勢結合少數民族的傳承讓其文化成果能更好地保存傳承下去,使少數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新時代、新變化、新發展的社會,使人們能夠產生更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以文化復興推動民族復興,為實現中國夢固本加基。傳統的民族文化所包涵的民族精神,可以滋生出新的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特有的優秀精神品質,對于本民族的發展進步,對于國家的復興,都是寶貴的財富。
只有國家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國家的,保護地方民族文化,增強民族意識,筑牢少數民族文化熔鑄意識形態,這才能經受住新時代中復雜、多變、多元的世界意識文化的洗禮。華夏民族文化是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的民族文化,是人類文明史中不可缺少的瑰寶,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祖國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兼顧著文化傳承,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實現偉大祖國的復興。
參考文獻:
[1]佟景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11(6).
[2]姬全生.中國夢學習研究情況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2014(2).
[3]單國杰.實踐視域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素[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201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