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祥坤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現在已進入新時代,并對國家今后幾十年的發展做了前瞻性規劃。其中,對高等教育作出了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和建設人才強國的要求。高校作為人才的儲備基地,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必須把學生的培養作為根本出發點,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發展規律,樹立矛盾觀、青年觀、服務觀和發展觀四種觀念,提升新時代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水平。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 學生事務管理 四種觀念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188-02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同時也給高校的學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應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不斷強化責任與擔當,用全新視角審視新時代大學生的新特點,把立德樹人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一、矛盾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已進入新時代,現階段的矛盾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生產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樣,高等教育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本科教育“體量”已是世界最大,極大地緩解了人民群眾“上大學難”的問題,已是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1]但是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相比,我們還有巨大的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突出,各高校在辦學環境、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參差不齊,與人民的美好期待相比還有較長距離。
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一部分,高校大學生更是把高等教育作為實現個人人生目標和美好生活的加油站,對高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獲得更多高等教育改革紅利。而且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縱深推進,高校大學生已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現在的教育“消費者”,希望對高校改革有更多的發言權。相比之下,高等教育改革還沒有真正適應市場,改革潛力沒有充分釋放出來,一些大學生普遍關心問題諸如就業、食宿、校園環境等沒有得到切實解決。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2]當下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路上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需要高校直面問題,樹立矛盾觀,采用矛盾分析法,不斷反思和總結經驗,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把學生對美好教育的向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讓學生獲得更多教育紅利。
二、青年觀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青年問題,并在多個場合以深邃的語言對青年工作作出重要論斷和指示,逐步形成新時代習近平青年觀。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黨和國家歷來都把他們視為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國高校是黨委領導下的高校,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因此,高校應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大學生作為根本出發點,牢記教育使命與擔當,以塑造靈魂、塑造生命的信念重視青年問題,關心和愛護其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為他們的人生出彩搭建廣闊的舞臺。
理想和信念是我們黨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和精神動力,新的歷史時期,我國仍然面臨著復雜的國際和國內環境,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高校應堅定不移地把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放在他們成長成才的首位,開展各種教育主題實踐活動,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服務觀
在大學,任何激動人心的理想都應當是從學生出發的。[4]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學生構成了高校必不可少的要素。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民主化的推進,高校大學生已從過去接受教育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教育消費者,主體意識逐漸增強,參與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意愿強烈。與此同時,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卻沒有及時反映學生訴求,經驗主義盛行,短期控制行為占主導。以具體事務為主,事前預測不足,事中監管不到位,事后補救不及時,權威家長式的作風和過多的包辦代替,無法真正貫徹“以人為本”和提供優質服務。縱觀世界一流高校,無不把學生作為辦學核心理念,尊重學生主體價值,滿足學生多元化服務需求。
(1)思想指導服務。大學生是國家儲備的人力資源,他們的思想狀況直接關系到是否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由于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各種思想文化觀念相互碰撞,大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念體系受到沖擊,新的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學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素質低下、精神空虛和歷史虛無等現象突出。因此,高校應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和判斷,直面這一時代課題,緊緊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5]
(2)學業指導服務。大學生正處在學習的黃金階段,其主要精力是放在學好課程文化知識、掌握本領、提高學科文化素質等方面上,以便為今后的事業打下牢固基礎。對于以育人為本的高校來說,應在大學生發展的關鍵時間點做好學生的學業指導,做好學業顧問,幫助學生澄清現實,使之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和職業規劃。對于在學習和生活方面有困難的學生要主動關懷,真誠幫助,真心溝通,精準脫困,使學生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在大學階段充分發展,為以后順利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做好鋪墊。
四、發展觀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新時代高校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學生事務新發展觀。
(1)創新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高校在全方位育人過程中,必須堅持的發展基點,這就要求打破常規,樹立創新意識,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開展學生事務工作,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和責任擔當,準確把握學生新特點和新內涵,用新思維、新觀點、新方式構筑新思路、新理論,創造性解決學生所面臨的一切問題。
(2)協調觀。協調發展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闡釋,強調發展的整體性,用系統思維實現可持續發展。高校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不僅僅是智力知識方面的教育,而是所有部門參與的全方面育人過程,這就要求必須樹立整體和系統思維,協調各方面要素,暢通各部門工作體制機制,著重解決學生工作短板,注重學生工作“一站式”服務。筑牢底線思維,強基固本,各部門協調聯動發展,一體化建設,形成合力,形成全要素、多部門、高效益的學生工作發展格局。
(3)綠色觀。綠色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綠色人才。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高校必須始終秉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思維深入到每一個細節,構建綠色課程體系,豐富綠色教育資源,開展各種綠色實踐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提高他們的綠色素養。
參考文獻:
[1]郝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加快“雙一流”建設 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7:1-4.
[2]本書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出版社,2017-10-18.
[4]陸軍恒.大學的十個界面[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