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
摘要:新媒體以其實時性、便民性、操作簡易性等特征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廣泛應用,給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本文從新媒體和公共危機的概念及特征、我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現狀出發,結合案例分析了當前公共危機的一些問題,并提出新媒體時代下政府危機管理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政府 新媒體 公共危機 策略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6-0252-03
在網絡新媒體影響下,信息傳播速度更快,也更易于被公眾接受。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類活動的矛盾無所不在,有矛盾就會造就公共危機。
一、新媒體和公共危機
新媒體指的是一切都是媒介的環境。簡而言之,新媒體是一種環境。新媒體幾乎覆蓋了當前社會所有形式的數字媒體,例如微信、微博、QQ等網絡媒體,以及移動終端媒體、數字報紙、數字雜志、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換言之,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也都是信息的傳播者。其意義在于讓人人都可以發言,人人都有投票權。
公共危機是指對社會制度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的嚴重威脅,在高時間壓力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必須作出關鍵的決定。公共危機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原因,即自然災害(包括火災、風暴、地震、洪水)、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惡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疾病傳播(公共衛生問題)和自然環境惡化。公共危機,其本質就是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威脅人居環境、侵犯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等的事件。
公共危機管理分為四個階段,即還原、準備、反應和恢復階段。在這四個階段,政府是重要的參與者,需要對各類突發危機事件采取應對措施,收集、整理、反饋信息,這時新媒體的作用異常重要。
二、我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現狀
(一)公共危機意識進一步增強
安全是人們除了溫飽之外關注較多的方面,無論經濟社會怎么發展,社會矛盾永遠存在,危機管理一直是各個時期政府的一個重要任務。一次次危機事件都在警示我們,推進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必須重視提高風險意識,我們要不斷增強全社會危機意識,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切實提高我國政府危機治理水平和應對能力。
(二)公共危機應對機制初步建立
自一系列危機事件之后,黨和國家對公共危機管理高度重視,并作為重大課題進行研究,適時提出了建設公共危機事件預警機制,重點強調必須立即建立健全公共危機應對機制,保障社會公共安全,提高政府應對各類突發危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我國現已初步建立了公共危機事件應對機制。
三、新媒體時代我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事件存在的問題——以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為例
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灘的踩踏事故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事后雖然上海市政府迅速對事件進行處理,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分。但從該事件仍可以看出政府應對公共危機事件還是存在一定問題:
(一)風險意識較差,風險預判不夠
安全風險具有不確定性、無征兆、隨機性、復雜性等特點,任何大型活動,應該在活動前盡可能全面地對活動進行風險預判,建立預測系統,進行風險預判,實時分析、及早發現、及早報告、迅速處置。做好相關防范準備工作。
(二)未充分認識新媒體的作用
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微信、QQ、微博等途徑即時獲得最新信息。上海外灘跨年夜,上海公安部門對于外灘人員流量變化情況未及時進行研判和預警,未及時、合理運用新媒體發布提示信息。
(三)事件應對處置失當
鑒于事發夜交通量持續增加,黃浦市公安局僅部分調整了警力部署,未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黃埔市公安局也未向市政府和上級公安部門上報信息,請求增援,事后黃浦區政府亦未及時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事故信息。同時,上海市公安局也未對黃浦市公安局的處理辦法進行指導和監督。
四、新媒體時代下政府公共危機應對策略
(1)運用好政府官媒和政務網絡直播平臺,信息公開及時透明。在事件進程的各個時間點,政府通過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政府主頁和相關主流網站等新媒體準確發布權威消息,或者通過政務網絡直播平臺,即時公布公共事件的最新進展情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提升民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避免廣大群眾對政府產生誤解,造成負面影響。
(2)聯合新聞媒體,即時發布新聞發布會。在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政府可以及時召集當地知名新聞媒體,并召開新聞發布會,有效地引導正面輿論,化解社會矛盾,遏制謠言的傳播。同時,新聞發布會必須確保信息公布的真實性、全局性、主動性和及時性。
(3)借助先進的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構建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的信息平臺,促進信息共享、信息交流、獲取、排序、分析和評價,幫助社會主體作出決策。以現代網絡技術為基礎,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政府危機管理中心、醫院、消防、公安等部門,建立資源共享和公共危機信息網絡系統,以及住房、市場機構、各種社會救助組織和社會組織。從而形成一個強大的全方位信息交互平臺,實現危機信息的實時傳輸與共享。
(4)強化人才培養,提升新媒體應用能力。
目前,我國政務系統廣泛運用新媒體,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大多開通了新媒體平臺,通過微信、微博與公眾交流互動,共享信息。但是,負責政府新媒體工作的人員整體素質參差不齊,一旦在新媒體平臺發生工作失誤,將直接引起輿論危機。如云南麗江官博對網友發布“你最好別來”的不當言論,遭到了大量網友的圍攻和抵制,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新媒體政務高度普及的情況下,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
(5)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監管,防止輿論走向偏激。網絡是開放的,公民有言論自由,政府應該健全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對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對于違法信息、危害國家安全信息和恐怖、敏感話題進行嚴格的管控,堅決防止別有用心的人或組織利用新媒體平臺掀起輿情危機和制造社會危害。
五、結語
目前,我國政府公職人員的公共危機意識普遍較薄弱,對于新媒體的認識也不足,在新媒體如此發達的今天,需要所有人員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合理運用新媒體進行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政府應該完善相關機制,加強公共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完善對新媒體平臺進行監管的各類法律法規,讓平臺發揮其正面效應。
參考文獻:
[1]李潮超.新媒體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研究——以X市水污染事件為例[D].南昌大學,2018.
[2]林杭鋒.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問題與對策——以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為例[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張美珠.基于互聯網視角的政府公共危機治理問題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 2016.
[4]陳芳侶.新媒體環境下的政府危機公關[J].經營管理者,2009(21).
[5]糜皛.模式調適與機制創新:網絡時代政府公共危機治理研究[D].蘇州大學, 2014.
[6]賀笑祺.公共危機管理中新媒體運用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2017.
[7]張錢.浙江省公共危機事件中政府部門新媒體運用實例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6.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