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江
內容摘要:《千年一嘆》是凄慘的,是慘烈的。閱讀后仿佛身臨古老的文明世界中,感嘆阿拉伯輝煌的歷史,憤恨那被貪婪摧毀的人們。在一聲聲的嘆息中,思索著中華文明該如何發揚光大,傳承世界。本文將站在歷史的角度,對《千年一嘆》進行賞析。
關鍵詞:《千年一嘆》 文明 歷史 傳承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在實地考察文明遺跡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做出的個性化闡釋,其中包括以藝術表達形式所描述的世界,包括其本人通過影視節目、授課方式等親自傳達的部分。在閱讀《千年一嘆》后,內心澎湃萬分,不禁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傳播陷入無盡的深思。
一.《千年一嘆》綜述
余秋雨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散文家,而他的《千年一嘆》以一本日記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這本書包含著作者在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以來,隨著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車隊長途跋涉4萬公里的經歷。一路上的文明遺址的探索對作者內心造成了不小的沖擊,眾多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盜匪出沒,曾經受到幼發拉底河滋潤的沃土,如今也變得令人恐懼。人類文明崩塌的如此凄慘,似乎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也在哭泣。書中介紹了世界幾大文明衰敗的原因,這不僅讓人類對文明的淪陷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同時也讓人類在內心努力探尋著文明復興的途徑[1]。
二.《千年一嘆》之感
(一)歷史的發展
“認識自己,要借助他人的目光”、“一個民族什么時候能夠用世界的眼光而非民族的眼光衡量一切,這個民族就成熟了”——龐樸[1]。中華民族似乎一直在以西方發達國家作為比較對象,而歐美文化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于是,中華兒女似有似無的開始懷疑祖先,否定傳統,然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華古文明從來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并略高于世界許多國家一籌。
希臘是西方文化世界聞名的搖籃,其始終以自身傲人的地位俯視著世界。愛琴海上留下了眾多希臘聞名的傳說,燦爛的文化照亮了西方世界。但到了近代,巴特農神廟文物被盜取,眾多聞名遺跡被大肆摧毀,宏偉的文明只剩下斷柱殘垣,只剩下人們無盡的惋惜與沉思。
埃及金字塔高高聳立,卻儼然失去了破譯功能,成為石筑的《易經》。無論歷史是被塵封,還是在黃沙中淪陷,埃及都處在尷尬的位置。任何一種復興都以自我為前提,又以溝通與普及為根本,然而埃及即使在最繁榮的時期,也在追求神秘,閉門造車,難以發揚。而我們中國文明都反對封閉色彩,每一派的學者都希望自己的學說傳遍天下。
三千年的王城,記載著戰爭的千古氣勢,在皇族墓地中留有殘暴的謀殺痕跡。被奴役的大量工匠完成了交流與融匯,由戰爭推動到工藝文明,顯然成為一種苦難。巴比倫文明中歷來裹卷著殘暴,歷史材料中向來摻雜著各種血腥的味道。
相較而言,中國歷史文明所推崇的民主自由,成為中華民族發揚光大的根本。古老的窮兵們膽怯、自私、自卑,在內心害怕古老文明對人們的浸透,無法應對。但戰爭僅能摧毀人們的肉體,無法摧毀融入血脈中的文化。即便中華歷史多次遭受摧毀,但深深扎根在中華民族內心的民族氣勢,卻從未消失。在今天看來,中國歷史文明的發展也是步履艱難,千瘡百孔。中華文明雖然根基被質疑,但是只要循著往日的優秀,今日的開放,中國文明定能再創輝煌。
(二)文明的淪陷
“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我摧毀了埃及全境,我在那里的土壤撒上了鹽和荊棘的種子,……于是那里轉眼間沒有了人聲歡笑……多數被殺,但我覺得最恐怖的舉動……這是組織文明的再現。”文明是脆弱的,在《千年一嘆》中,窮兵的懦弱,自卑的心理受到批判,害怕文化產生的凝聚力,畏懼文化所帶來的精神滲透。“戰爭,能夠摧毀人的肉體,卻從來無法摧毀沉淀在血肉中的文化。文明社會,民主與自由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打著民主自由旗號,卻大肆展現嗜血的本性,在蘇美爾人曾建筑的文明輝煌的土地上投擲導彈,傷害平民。文明的結晶體能夠經受千年的風霜屹立不倒,卻無法承受現代威力武器的轟炸。古文明淪陷了,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中[2]。”
兇殘,往往形容大型的食肉動物,描述喪失人性的罪犯。于是人類會想到懲罰,來維護社會的安定。但在這樣一個講求人權、自由的社會中,軍人卻已成為屠夫,是殺害老人、幼童的劊子手。不僅如此,在《千年一嘆》中我了解到,在伊拉克最好的學校中能看見的是面色慘白的孩子,是殘損的書本,以及破損的塑料球拍。這里到處是等待治病的人類,還有許多失血過多的兒童。這些平凡的百姓是無辜的,卻承受著核輻射所帶來的病痛。這些到底是文明的擴大,還是文明在喪失理智中的淪陷。
“許多正義的國際懲罰,到最后懲罰的都是一大群無辜的人們。最想要懲罰的犯罪分子,仍舊住著豪宅,過著奢靡的日子。”美國攻打敘利亞后,依然養尊處優,過著富裕的生活。而敘利亞卻帶著失望、仇恨過著無欲的生活。我不敢相信,人類歷史的發展建立在一種文明摧毀另一種文明的基礎上。《千年一嘆》也不過在一聲聲感嘆中欲哭無淚,暗暗傷心。
《千年一嘆》中,描寫著恒河的晨浴,沿街的麻風病乞丐,骯臟的房屋。這是文明的不幸,也是無視生命價值的悲哀。“已經淹沒的文明,人類數量無數倍增長后,還有什么淹沒不了!”余秋雨強調文明應得到尊重,這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文明需要人們崇尚,不能遭受踐踏。
(三)重新審視中華文明形象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便已經對中華文化進行了探索,到《千年一嘆》后,又跳出了本民族的地域,利用考察異族文明的形式,站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中華文明。這種探索是對歷史的重新審視,對社會、人種、民族、行為等的重新描述[2]。余秋雨以游記的形式,對歷史進行記錄,這也決定了對異國形象的理解是一種集體想象的產物。近代中國歷史的演變,在中華民族留下了質的變化,似乎中華民族已沒落到世界的邊緣,中華兒女的內心也產生了深深的自卑之感。中華民族的再次崛起,國家經濟的復蘇,這種揚眉吐氣使得眾人為之興奮。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更將中華民族推向了世界的頂端,讓更多的國家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余秋雨便是帶著這種歷史記憶,對中華歷史重新進行了審視。在《千年一嘆》中,作者站在世界角度觀察幾種古文明,進而發現中華文化發揚的艱難。現代文明的缺失固然要彌補,整個中華文明形象需要再次被確認。
埃及金字塔中的《易經》為世界留下了無法解開的迷團,導致這段歷史也淹沒在長河之中。中國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雖然消滅了一種歷史文化,但他又重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歷史文化。耶路撒冷看見哭墻:“一個曾經建立過強大王朝的民族,如今被驅逐的兩千年沒有自己的國家,家鄉只剩下當年宮殿的殘墻”,他怎能不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雖然在戰爭中坎坷走過,但也沒有淪落到這種地步。兩河流域的輝煌在宗教極端主義下被摧毀,在軍事遠征下葬送。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自給自足的生活,在農耕文明的背景下,我們沒有熱衷侵略。社會文明形象始終引導著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多次達到高潮。
中華民族背負著千年的淚滴,揣著廢墟的嘆息多次站起來,背負著遠古的疑惑,現實的驚嚇。人類文明的走向依賴于對歷史的解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強大的民族精神將深深烙印在人類心中。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闡述了筆者讀《千年一嘆》的有關感受,感嘆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并深深被中華文明所折服。相信,通過不斷的創新與實踐,我國的優秀文化將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奉元圓.歷史想象中的文明叩問——以《文化苦旅》、《千年一嘆》為例[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05):213-215.
[2]王敏.文明的淪陷——有感于余秋雨的《千年一嘆》[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35-36.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