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婷
內容摘要: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對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極大幫助。中華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自豪感。二.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三.有利于指導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實踐。以南京某高校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的調查報告顯示南林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淺顯,程度有限,接受態度積極,有意愿去了解傳統文化。以此為高校提供建議意見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作用研究 現狀 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傳統文化是“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文化學辭典》)。中國傳統文化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起來,至今存在了五千多年,它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繁衍、統一、穩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了極其巨大的作用。
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研究
(一)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者周曉紅在其文章中指出,基于血緣關系認同感、國學認同感和歷史認同感,大學生不僅對傳統文化沒有逆反心理,反而有一種吸引力,具有較強的認同性。[1]在對南京某高校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調查報告中顯示,95%的同學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有文化自豪感,僅5%的學生沒有自豪感。學生對本國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基于對本國文化的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將文化認同感引導上升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場合中亦提到“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以德為先,以義為上,其核心內容就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理想信念方面,儒家思想強調君子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天下之憂為先,以國家重責為任,先國后家后個人的家國情懷;在個人志向上強調達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境界。個人道德情操方面,傳統文化從世界、社會、人際和個人自身方面都強調“和諧”思想。例如有闡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的和諧人際關系的思想,有利于大學生剛好地交友生活;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的身心和諧思想,有助于指導大學生培養身心靈和諧一體的人生觀。這些觀念與思想政治教育要達到培養大學生成才的目的有共通之處,兩者在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之問題的回答上不謀而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積極因素,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并規定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其發展方向,因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
(三)有利于指導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實踐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注重從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群體的關系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并形成了我們民族的一系列傳統美德,而且注重踐行這些傳統美德,成為自身的品行修養。古人的實踐觀是“知行合一”,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于人生觀、價值觀有沒有內化,有沒有將其運用到生活學習中。在調查報告中,關于問題“對于中華傳統美德(如:仁義禮智信)有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絕大多數同學回答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對自身的學習生活有幫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也有一半的同學認為傳統美德有幫助,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困惑、有挫折,效果一般。中華傳統美德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實踐是有指導意義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的實踐中會遇到挫折,更重要的是遇到挫折,如果傳統美德不能提供強有力的說辭,不能提供應對生活實踐中困惑的策略方法,那么這樣的傳統價值觀容易被學生所摒棄。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今天,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相互激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經得住實踐的考驗,要不斷提升理論深度。
二.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現狀研究
近幾年,隨著幾檔優秀的文化綜藝節目的熱播,傳統文化更是在高校中刮起了熱潮。《朗讀者》更是被贊譽為文化綜藝節目的新希望。其內容不浮夸,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一時間,這些節目激起了學生對于本國傳統精粹的關注和學習興趣。在對南京某高校的實證調查報告的數據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接受態度積極,有意愿去了解傳統文化,有47%的同學對其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傳統文化有吸引力的同時,在高校的現狀反映幾點問題。
(一)高校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淺顯、了解程度不深
學者李宗桂在其文章中論述“所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3]具體內容就有:古代先哲思想和古代歷史文學、傳統科學、.古代建筑、服飾、傳統書畫藝術、民間工藝等多方面,其表現形式是豐富而充實得。而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處于淺層的程度。問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家各自的大致思想、精神(研究方向)您知道嗎?”58%的同學回答“了解大概思想,但不能完整的表述”,僅27%的同學回答“知道并可以區分三家的觀點”,還有5%的同學基本不知道。與之相類似的,當問到傳統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問題時,大多數同學回答是大概了解。表明學生對其精神內核、具體內容只有粗淺的概念,對作為思想核心的儒釋道三家流派思想不甚了解。其原因是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知程度還限于高中教育階段,沒有更深一步的學習。并且,思政課程的教學限制了學生的認知程度。
(二)高校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宣傳形式單一
南京某高校是一所多科性農林院校,文科專業不是優勢學科,開設的關于傳統文化類選修課影響力不大,課程不吸引人。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同學(占比86%),認為學校課程體系中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不夠。而且90%的同學認為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形式單一,力度不強,認為學校有必要開展有關宣傳傳統文化方面的活動。這些數據一方面體現了學生對于進一步深入學習傳統文化的強烈需要,另一方面顯示出高校開展的傳統文化方面的活動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重視宣傳傳統文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高校應重視傳統文化的宣傳引導,提升其育人的職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高校應重視宣傳傳統文化,增設相關課外活動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校應開設相關必修、選修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創辦國學社團、邀請名師來校講座、舉辦全校性的傳統書法音樂比賽等,以此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提供進入傳統文化的平臺,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需求。
(二)以思政課程為主陣地,多渠道引導學生
傳統文化教育是思政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同時新媒體的影響力不可小覷,新媒體作為創造、交流和傳播文化的載體、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4]調查中反映,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主要來源有課外書籍資料,學校教育、課堂知識,微信、微博、手機App等網絡傳媒。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因其教學方法單調、教育內容不能及時滿足學生的需求,而逐漸喪失其傳播思想的權威地位。新媒體強大的交互功能、信息接收發布地實時性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高校應創關于傳統文化方面的信息發布、交流平臺,開設網絡精品課程等,多渠道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三)加強高校傳統文化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培養具有傳統文化知識的復合型思想政治工作者。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雖然可以從微博、微信等了解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但學生不具備鑒別資訊質量的能力,況且片段式的資訊不能建構知識體系,這一任務需交給專業教授傳統文化的老師。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下,思政教師更應當擔負起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擔子。
參考文獻
[1]周曉紅,李長泰.論傳統文化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進[J].高等農業教育,2011,(07):21-23+40.
[2]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2016年7月1日.
[3]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4]王湘云.試論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70-72.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