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江蘇省阜寧縣實驗小學蘇州路校區,江蘇阜寧 224400)
核心素養作為當今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承載著“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任務。在小數課堂教學中,本著使學生能夠具有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必備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教學要素要能夠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需要。基于這些認識,筆者認為,教師應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極力探索出適應新形勢下學生學習發展的數學教學范式。下面筆者主要結合教學實踐就此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所謂線性教學就是指按照教學流程,把一節課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安排多少教學時間等,教師按照這幾個教學環節一連串地教下來,在這幾個教學環節之間,各部分學習內容之間是相互遞進的關系,只有學好這塊內容才能進行下一步。隨著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普及,這種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學習的要求,而板塊教學作為一種平行結構,有助于教師隨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與組織[1]。
如教學《年、月、日》這部分內容,其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認識年、月、日的基礎上,初步建立時間的觀念,并且使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總是按照年、月、日的順序一個環節完畢以后才進行下一個環節,解決一個問題再進行下一個問題。這種線性的教學方式呆板、單一,已經不能滿足于當今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教師可以采取板塊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形式,采取分塊并行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真正變被動為主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板塊式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真正感到數學好玩、有趣,為學生創設出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改變線性教學的弊端,發揮板塊教學的優勢,進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提倡“堂堂清”“課課清”,教師的本意是讓學生每節課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但是,在核心素養的教育環境下,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真正完成學習目標與任務的,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課堂結課為思維啟迪,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服務。
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這部分內容,有位教師在教學“三年級同學們排隊做操,每排12人,分成了4排,三年級有多少人?”這道習題的時候,并沒有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思想方法上說什么,而是直接讓學生以12乘4的豎式進行計算。從表面來看,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其實,對于核心素養環境下的學生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來說,不僅是告知,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思維的啟迪,應該讓學生在讀完習題以后進行思考:為什么用這種方法來計算?還有其他算法嗎?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什么?如此教學,變問題終結為思維啟迪,才能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筆者主要以具體問題為例,闡述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不經思考、只以完成學習任務的弊端,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把關注的焦點從問題解決就算完事的看法轉移到啟迪思維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由“懂”到“會”,進而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奠定基礎[2]。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大都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課堂教學,再根據具體學習狀況,適時調控,相機引導。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備”畢竟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了解所有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教師不妨變“提問式”為“問題解決式”,堅持主體優先原則,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3]。
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工人師傅準備在一個水庫的下游修建大壩,怎樣才能求出這個大壩的橫截面積是多少呢?在情境設計以后,筆者又安排了“想一想”“說一說”等活動,然后,又提出下列問題:要想求出大壩的橫截面積,需要把梯形轉化成什么圖形?如何轉化?具體方法是什么?這一連串問題的設計與提出,學生基本上是在圍著教師的指揮棒在走。
由于學生具體情況有差別,很難實現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鑒于這點,教師如能換一種學習方式,首先明確共同的學習任務“自己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然后讓學生以多種形式進行探究,并根據自己探究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與同學、老師交流。這樣教學,即使學生個體的情況千差萬別,但是由于整個學習過程都是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組成的,學習效果反而會顯得更好。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以“梯形的面積”計算為例,筆者主要從教師主導調控下的教學與學生主體優先下的學習進行對比,表明了主體優先對學生學習的主推作用。這也是核心素養理念下小數教學的應然走向與歸宿。
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方面,在學生數學知識點的獲得方面,教師通常采取的做法是通過具體的例子把需要學習的內容逐漸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跡象明顯,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學生學習意愿不強,也不利于學生學習素養的發展[4]。在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教師應給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使學生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如在教學《長方形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要想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形成與發展,教師在“如何求一個長方體的紙盒的表面積”這個問題提出以后,不應急于讓學生把這個長方形紙盒展開,而是讓學生先觀察一下這個長方形紙盒,然后,再用自己的語言把長方形的幾個面以及它的長寬高分別指的是哪部分說一說。在學生觀察完畢,充分說清楚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把紙盒剪開,并在紙盒上標出長方形“前、后、左、右、上、下”的標志。這樣一來,有了學生的觀察作為基礎,關于長方體實物紙盒以及立體圖與展開圖等各種圖形自然會在學生頭腦中浮現出清晰的畫面。在這種教學情形下,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數學直觀想象素養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筆者改變了傳統讓學生死記硬背長方形表面特點的計算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去發現探索,這樣教學,在現有實物的基礎上展開適當的想象,從而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了明顯提升。
總之,在小數課堂教學中,要想真正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發展,教師不光要在教學模式上下功夫,還要從思想入手,真正意識到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價值,進而深化落實,為學生美好的明天盡一份職責!
[參考文獻]
[1]王維花.新加坡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問題解決及其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01,(11): 72-75.
[2]楊莉.小學數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初探[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1):9.
[3]劉季.建設小學數學教育的“全資源”[J].基礎教育研究,2013,(08):61.
[4]雷利華.探索微課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5,(1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