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婷
(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實驗小學,福建寧德 352300)
音樂在藝術表現形式當中的普及率是極高的。自古以來,音樂藝術的魅力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還可以幫助人們舒緩精神壓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促使小學音樂教育中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逐步拓展。因此,當前小學音樂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由于我國音樂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小學音樂教學基礎以及技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忽略了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文章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有效提高小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
小學生學習音樂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有利于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據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人在聽到比較悅耳的音樂時,大腦皮層就會受到一定的刺激,神經系統由此產生興奮感,促使人精神煥發。因此,音樂教學在小學生成長中通過學習音樂的美感,享受音樂的魅力,如練習唱歌、跟隨音樂節拍跳舞等,就會觸發小學生對音樂節奏的興奮感。同時還可以熏陶小學生的情感。
其次,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智能素質。根據對人腦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人的左腦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右腦具備形象思維能力,還有人將右腦稱之為音樂腦,其與想象創造能力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在整個音樂學習當中享受美的同時也在梳理個人思維,促使左右腦平衡發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智能素質的提高。
最后,可以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音樂藝術是一種情感抒發的重要途徑。人們不需要任何媒介,通過聽覺就可以直接深入到心靈深處抒發情感。音樂情感的表達除了抒發喜怒哀樂之外,還有更高一級別的情感所體現,如審美、情理等。音樂學習不僅可以豐富小學生的情感,還能促使他們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美的認識[1]。因此小學音樂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也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推動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很多新的科學技術、教育理念都在不斷充實人們的生活、學習,同時也對教育事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性,營造出良好的音樂氛圍,激發了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生性活潑以及好奇心重的特點,很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因此,多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正是抓住了小學生的這些特點而進行的。
在多媒體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的音樂知識內容通過圖像、視頻等形式展現于學生面前,給予學生一定的視覺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音樂學習中,享受音樂的美感。與此同時,在借助多媒體技術的同時還可以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三只小豬》這首兒童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角色扮演中來,有三只小豬和大灰狼、旁白等人物。然后根據歌曲內容進行實際表演,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明白故事的內涵,樹立熱愛勞動的意識,在“動”中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體會審美情趣,提升對美的感受能力。
首先,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拓展。教師在選取音樂教材內容時要以多數學生喜歡的音樂為考慮方向,以此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不同類型音樂如何更好地理解,如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對比,反差較大的曲風可以促進學生對音樂異同之處的把握,又可以在強化理解的同時激發起學生對音樂的研究欲望。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將所學的知識領域不斷擴大,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其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鑒賞態度與觀點。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體現了其不同的藝術價值,因此對音樂作品的評價只用簡單的優劣評價是不正確的,要以正確的鑒賞態度和觀點去評價。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鑒賞態度與觀點,先要挖掘音樂作品創作時最初的寓意,讓學生了解作者在進行作品創作時處于怎樣的心理狀態;然后要分析演奏者在音樂作品演奏時是怎么詮釋出音樂作品本身的魅力的,由此將作品的藝術價值發揮到極致。
想象力是一種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事物、感知事物、對事物具有創新能力的一種獨有的能力特征。也就是說,當人們接觸一些事物后會將與其相關的信息材料在頭腦中進行重新地改造與創新。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激發學生對音樂審美的想象力,使學生通過自身的想象將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加具體化,從而得到更加直觀的理解。除此之外,在音樂歌唱和欣賞的學習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出自己想象的音樂空間,以此將音樂的形象深入化。教師可以在實踐教學當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和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想象去理解歌曲。
例如,學習《小紅帽》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小紅帽走在郊外的小路上,輕快的步伐,愉快的心情,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模仿和表演小紅帽的樣子,一邊表演一邊唱這首歌,同時還可以讓其他同學扮演大灰狼等在路的盡頭。學生以自己對歌曲的想象與理解并演繹出來,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同時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讓他們在快樂中感知音樂的美。所以,審美想象的提升是幫助小學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古板的音樂知識教學無法激發小學生的興趣,我們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用游戲、唱歌、舞蹈等方式激發他們的熱情,借助小學生自身的天性來培養他們的審美創造能力,讓學生在各種娛樂活動中體驗審美培養音樂創造力,給予他們足夠的發揮空間,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揮平臺,展示自己的風采。
如在學習《七色光之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創作編排舞蹈。通過感受音樂的律動以及情感的表達,學生自行配合音樂設計舞蹈內容。教師要讓學生盡量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給予其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展現。又如教學《豐收之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農民豐收的場景及喜悅感,并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將這種豐收的喜悅感通過歌曲表現出來,同時也可以加入舞蹈來進行音樂的情感表達。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受,也提高了其審美創造力。
小學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學習,還需要秉承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不斷探索新的提高方法。因此,音樂教學不能束縛于傳統教學。強化審美能力教學,提高小學生的藝術素養,是小學音樂入門學習的基礎。同時堅實的基礎為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秀娟.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