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姚東
(福建省龍海市教師進修學校,福建龍海 363100)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備受詬病,高耗低效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的解決,體現在語文課堂還是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問題上搖擺不定,教師的講讀和分析一直占據著寶貴的課堂時間;作為課改瓶頸之一的語文質量評價一直還是以紙筆測試為主,一張試卷定“乾坤”;學生的課外閱讀,無法有效推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還是無從落實。
面對這些問題,龍海市從2013年開始,從筆試內容改進著手,逐步推動小學語文“三位一體”改革,并初見成效。
制約課堂教學的關鍵是評價問題。評價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教師必定是背著“包袱”,戴著“鐐銬”教學,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談何教學效率?[1]
記得課改初期,有不少教師反映語文課“教不完”,也就是課時量不夠。其具體實質就是擔心“教不透”,考到了怎么辦?這樣的擔心導致教師將課堂的大量時間用在“講”上,而不在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目標的指向是課文內容、思想內容,而不是結構化的語文課程內容。某版本的教材在結構閱讀單元時,常以思想內容作為單元主題,應該教給學生或者讓學生學習什么,卻沒有明確表述。在教學中,教師只能憑經驗,往往無所適從。評價弱化為單純的紙筆測試,并且是跟在課堂教學之后,而不是引領課堂教學。請看2012年某市小學語文這樣一道“閱讀理解”試題: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 )的月光,按起了琴鍵。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 )的地方升起來。( )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 )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節選自人教版第11冊課文《月光曲》)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是( )。
①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②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輕紗似的微云。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3.用“__”在文中畫出實在的事物,用“~~”畫出聯想的內容。
4.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想到三幅畫面,它們是:
(1)______(2)______(3)______
這是一道從課文中選出的“課內閱讀”試題。面對試題的內容,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設題考查的是學生的識記能力還是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只要識記學過的答案或者教師在課堂講解中要求背誦識字的內容,就足以應付這樣的試題。至于整體把握、提取信息、做出解釋、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則無法真實考查到。
更嚴重的問題是,這樣的筆試設題,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唯恐沒講清、講細、講透,再次掉進肢解文本,過度解析的泥潭。這正是教師的“恐懼源”所在。
2012年前后,我們進行了改革,把2篇課外閱讀加上1篇課內片段閱讀改為3篇全是課外合適文本的閱讀理解。剛開始,有相當部分教師,特別是老教師質疑:這樣課文還需要教學嗎?我說,如果不教,試試看。我們這樣改進的目的在于,讓教師真正明白,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的教學,引導學生語文實踐,習得方法,提升能力,熏陶情感,而不是糾纏在一課一文的具體內容和中心思想上。
一道題的改變和引領,讓教師們以小見大,上起課來,更有課程意識,講究教學的選擇和學法的滲透,重視語言實踐,而不是“滿堂問”“滿堂灌”。評價的引領,促使目標定位的改變,進而解放我們的課堂。教師教得心中有數,學生學得更有效率。
紙筆測試的改變并未最終改變我們的課堂。讓教師放下教學“包袱”,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在筆者看來,語文核心素養應落實在學生的語言實踐上,具體講,應落實在聽說讀寫傳統的語文能力上。評價的改革,還應改變只重視筆試,一頭獨大的弊端。
2016年,我們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組織編制了全市小學語文的綜合評價實施方案,設計了語文綜合評價量表、單項考查記錄量表。從評價的手段上,改變了單一的筆試為筆試、面試、觀察記錄的綜合評價;評價的內容上,從識字、閱讀、習作、拓展到朗讀、背誦、口語交際、學習習慣、課堂表現、課外閱讀全領域;評價對象不僅有老師和學生,還請家長參與;評價方式不僅有老師評,還有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改以往只重視終結性評價為平時、階段、終結相結合的過程全時域評價。
這樣的評價變化,學生的朗讀水平、寫字情況、背誦積累情況、學習習慣與學習品質養成情況、課外閱讀的表現等得到了全方位的體現。課堂教學也因此得到全面改觀——不僅重視教師的教,更重視學生的學——怎么學?學到什么?更多的課堂時間讓位給學生,評價的目光向學生聚焦。課堂上不再是沉悶的聽講,而是書聲瑯瑯,動靜有序;不再是奉命質疑,而是教師引領下的主動探究、靜心閱讀;不再是唯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馬首是瞻,而是把目標重點指向教法、學法,重視體會表達,落實語言實踐和運用,在實踐中習得、悟法。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優化。課堂教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可喜景觀。
課堂的變化,體現在教師教得輕松了,課堂時間“夠用了”。學生在課堂上習得了方法,初步實踐了學法。但是,語文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形成,必須有豐厚的土壤。“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說明單憑課堂的語言學習,學生想達到理想中的語文能力和水平是比較困難的。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是學好語文的真理。龍海市小學語文幾年來的改革實踐,除了在評價、課堂上面發力,還十分關注課外閱讀推廣。學校普遍成立了師生讀書社團,圖書館、班級圖書角、讀書走廊、書吧在校園里全方位開放;書香校園創建活動方興未艾,讀書勵志的標語、名言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都能見到;讀書小報、讀書沙龍、讀書論壇、誦讀比賽、演講比賽等多種閱讀推廣活動讓師生浸潤書海、沐浴書香,延伸拓展了語文課堂!
實踐再次證明,我們的“評價、課堂、課外”與“核心素養”三位一體的改革嘗試是有成效的。2014年,龍海作為福建省質量監測樣本縣,四年級語文測試成績高出全省平均9個百分點,受到領導表揚,幾年來參加區市語文質量監測,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從評價入手,才是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的“三位一體”改革,從評價改進進而改變課堂,通過改變課堂,騰出手來推廣課外閱讀,深入語文實踐,為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打開了一片光明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陳曉華.抓細節 重運用——構建“三位一體”的小語魅力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2014,(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