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霞
(江蘇省如皋市九華幼兒園,江蘇如皋 226541)
著名兒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動作是智慧的根源,兒童不是學會算術,而是重新發明算術。”大班幼兒,動手能力有了顯性提升,已能初步分類,初步點數。因此,引導幼兒通過“動作建構”“操作內化”,就能形成幼兒數學概念。在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引領幼兒借助區域數學活動材料投放,豐富幼兒的數學學習感受、體驗。
游戲是幼兒的存在方式,也是幼兒的思考方式。數學區域材料投放,不能以硬性任務或者作業方式要求幼兒,那樣只會讓幼兒感到枯燥、乏味,激起幼兒反感,引發幼兒逆反心理。游戲式投放,能夠叩開幼兒數學思考之門。通過游戲,引發幼兒投放區域數學材料的主動性、積極性,誘發幼兒積極參與數學活動,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發展數學感知力、思考力[1]。
筆者曾經結合幼兒喜歡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創設了一個區域數學材料投放的情境:秋天到了,暖羊羊要給美羊羊家制作一個用樹葉做的門簾。為了讓門簾的圖案變得美一些,暖羊羊傷透了腦筋。后來,暖羊羊得到了喜羊羊的幫助,制作了許多不同圖案的門簾,大家都夸獎喜羊羊善于動腦筋。孩子們,你們知道喜羊羊是怎樣編織門簾的嗎?這樣的情境引發了幼兒投放材料的積極心。孩子們從籃子里按照一定順序拿起樹葉,有的幼兒按照ABABAB……的方式擺放;有的幼兒按照AABAABAAB……的方式擺放;有的幼兒按照AABBAABB……的方式擺放;還有的幼兒按照ABCABC……的方式擺放。有的幼兒擺放成長方形,有的幼兒擺放成正方形,有的幼兒擺放成圓形,有的幼兒擺放成三角形、橢圓形等。不僅門簾的花色圖案不同,而且門簾的形狀也不盡相同。樹葉門簾在幼兒的手里變成了豐富多彩的數學益智玩具。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幼兒都力圖用不同于其他幼兒投放的方式進行投放。活動開掘了幼兒的數學潛能,激發了幼兒投放材料的積極性、創造性。
興趣是打開幼兒區域數學活動材料投放的“金鑰匙”,游戲則是幼兒區域數學材料投放的催化劑。在游戲性區域數學材料投放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幼兒設定任務,用任務或者問題驅動幼兒動手操作,催動幼兒不斷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不僅享受到了愉悅的游戲之旅,更重要的是于潛移默化之中獲得了對數學的認知。在投放過程中,“間隔排列”“周期現象”規律等悄然植入學生心靈。
在當下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都給幼兒提供結構化素材,尤其是高結構化材料。其實,這樣的材料不利于幼兒數學探究,因為高結構化材料往往不具有探究因素,幼兒容易為材料所控制。相反,非結構化的數學素材有利于發掘幼兒的探究潛質,實現幼兒自主探究、自我建構[2]。只有材料具有開放性、非結構性、探索性,才能形成對幼兒的挑戰。這樣的材料,筆者姑且將之稱為“挑戰性材料”。挑戰性材料的投放,能夠深化幼兒思考之旅。
大班幼兒已經認識了數字,已經能夠點數物體。為了開發幼兒計數、計算潛能,筆者用撲克牌,讓幼兒進行挑戰性投放。因為撲克牌既有花色,又有數字,所以幼兒投放材料時既可以按照花色投放,也可以按照圖形投放,還可以按照數字點數投放。教學中,教師要把脈幼兒具體學情,對不同幼兒提出不同要求,讓幼兒材料投放形成挑戰性、進階性。如“數字的分與合”投放,對于第一層次的幼兒,教師可以允許幼兒混亂投放,如“8”,幼兒投放是“3-4”,也可以投放“5-2”等;而對于第二、第三層次稍有難度的投放,教師要賦予幼兒思考時間,允許幼兒犯錯,讓幼兒逐步學會有序投放、不重復投放等,如“1-7”“2-6”“3-5”“4-4”。在投放的過程中,有的幼兒從小到大依次投放,有的幼兒從兩邊往中間依次投放,如“1-7”“4-4”“2-6”“3-5”等;有的幼兒從中間往兩邊的順序投放,如“4-4”“3-5”“2-6”“1-7”等;還有的幼兒從大到小依次投放,如“7-1”“6-2”“5-3”“4-4”等。不同的幼兒,其邏輯思維的表征是不同的,但無論哪一種投放方式,都是幼兒自我本質力量的舒展。通過區域數學活動材料的多元投放,積淀了幼兒“10以內數的組合”經驗,啟發幼兒形成了搭配經驗、列舉經驗等。
數學投放材料的特質以及幼兒數學材料投放方式、投放經驗決定了幼兒能夠獲得怎樣的數學認知。教學中,教師要將自己的教學意圖、教學設計思路等融合于數學投放材料之中,讓材料充分發揮潛在的教學功能,促進幼兒數學素養的初步提升。
著名兒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發展遵循著“動作表征—形象表征—符號表征”的順序和特質[3]。教學中,教師要關照幼兒表征事物特點,設計投放材料。通過幼兒區域數學材料投放,不僅要培養幼兒的自主性、能動性,更激發幼兒的創造性。為此,教師要改變材料的單一性、封閉性,用開放性、多維度、富有彈性的材料,鼓勵幼兒創新投放。教師可以變換投放規則、投放要求,延伸幼兒數學思考。
大班幼兒在玩角色游戲“我的商店我做主”時,筆者發現許多幼兒開的商店里沒有“顧客”,“營業員”也無所事事。為此,筆者以“顧客”的身份進入一個幼兒開的商店。與“營業員”攀談:“營業員你好,我需要6支筆、3塊香皂、5把牙刷。”由于“顧客”需要購買的物品比較多,因此“營業員”無法將它們都記住。由此,幼兒想到用筆將“顧客”需要的物品記錄下來。那么,店里的貨物怎樣擺放才更整齊呢?“營業員”開始分類擺放貨物;接著將“顧客”所需要的物品記錄下來,然后對照單子,清點物品。“顧客”付款,“營業員”找零,買賣成交。接著,幼兒分小組展開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有些幼兒扮演“顧客”,還和“營業員”討價還價,有的還故意“貨比三家”。這種創造性的區域數學活動材料投放,將幼兒生活經驗與幼兒數學經驗巧妙結合。其間,幼兒分類、比較、點數、排序等能力都得到發展和提升。
創造性區域數學材料的投放,要切入幼兒“最近發展區”,讓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同時,教師要不斷補充、更新材料,讓材料成為發展幼兒創造性潛質的動態因子。讓區域數學投放活動能夠表征幼兒的本質力量,舒展幼兒的感性生命。在幼兒投放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直接指導、平行點撥、啟發引導、暗示互動等,以便提升幼兒區域材料投放的效能。
幼兒區域數學材料的投放是幼兒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教學中,教師要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開發幼兒區域數學材料資源,設計幼兒區域材料投放活動,對于幼兒區域活動材料投放進行積極評價。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優化幼兒區域數學材料投放,為幼兒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陳麗華.例談幼兒園數學活動區材料的優化投放[J].新課程:小學,2015,(4):82-83.
[2]唐海燕.為促進幼兒思考而進行的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2,(12):33-35﹒
[3]林曉豐.摭談幼兒園數學活動區材料投放的優化策略[J].都市家教,2015,(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