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俊
(江蘇省泰州市康和實驗小學,江蘇泰州 225300)
微課是以視頻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應用微課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微課視頻具有時間短、內容豐富、靈活生動、解答問題等教學特點。微課條件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情況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將多種數學點與實踐能力進行融合,開展高質量與高效率的課堂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覺主動性,還能有效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與理解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好動,課堂中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聽課,而且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個性差異較大,傳統統一的灌輸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導致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較低。而課堂中對微課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微課教學具有選擇性、重復性、靈活性、互動性等教學特點,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1]。
數學理論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與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身心還處于成長發育階段,思維能力偏弱,尤其是面對一些抽象性較強的數學問題時,小學生因為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能力有限,很難理解數學知識中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而在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中的難題,對問題答案進行精心設計,讓學生不受地點與時間限制隨時展開學習。
小學數學可以有效開發學生的智力情感,豐富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能力。但是數學學習過程非常枯燥,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認真開展學習,甚至有些學生對數學還帶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導致課堂教學較低,無法獲取理想的教學效果。而課堂中對微課的應用,可以針對教學難點以視頻為載體,讓學生依據個體的實際學習情況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并且微課具有很強的靈活性與趣味性,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于成長階段,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有限,在數學課堂中經常錯過對知識重點的學習。由于小學數學是重要的基礎知識,知識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很難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理解知識內容。有些學生可能會在課下自主學習并向教師討教問題,但是大多數學生因為受自尊心過強、性格內向等多種因素影響,不會對錯過的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長期如此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成長發展。而在微課條件下,學生可以自主地對課堂知識進行學習,進而促進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如有些學生雖然對課堂知識理解不夠全面,無法掌握課堂教學內容,但是教師可以將相關的課程內容制成視頻,上傳到互聯網或者是教師的微信或者博客中,以作為學生再次學習的教學資源[2]。這樣不僅緩解了教師課堂的教學負擔,還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從前面、上面、右面觀察》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觀察對比,來認識物體的前面、上面、右面;讓學生懂得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相應面的形狀,然后使學生明白了解物體的基本方法,并從中體會與物體相關的幾何特征,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了解物體、觀察物體、辨認物體、理解物體的能力,讓學生明白觀察物體的位置關系,以此豐富學生對現實空間的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運用數學微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主學習開始,讓學生對新知課堂知識進行反思討論,促進學生之間互動交流,這樣才能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前,教師要將本節課的微課內容通過微信、博客等互聯網渠道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熟悉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同時再拓展教學內容,以加深學生對這一課程內容的理解。課堂中導入課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物體,讓學生形成對物體的判斷方法。教師在制作微課過程中,可以利用道具向學生講解觀察物體的特點與規律,讓學生理解視覺形象與原來形象的概念。在課程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辨別觀察物體的內容,讓學生認識物體形狀,形成對物體的觀察方法,認識物體的前面、右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前面、右面和上面觀察到的形狀。在觀察、辨認等活動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中貫穿微課教學[3]。課前向學生發布學習任務,讓學生以預為主,利用微課讓學生了解新知識中的難點重點,以促進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預判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是課程重點,教師要通過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正確算法,為學生解答心中的疑惑,以此加強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質量。
數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課程,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微課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對學習的緊張心情,以此來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同時教師要在活躍的氣氛下引導學生從多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思維碰撞,以此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底和高》這一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中先向學生播放微視頻部分內容,并結合課前預習促使學生形成學習框架。同時教師組織學生對三角形的高進行交流,鼓勵學生對問題提出質疑,當學生的思維交流完成后,讓學生再對比答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后運用微課教學是對課程知識的有效延伸,也是促使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微課,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教學《認識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課后,教師可以制作相關的微課資源,并在視頻中為學生布置課后內容,讓學生對計算面積問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在課后的微課教學中還可以創新教學方法,邀請學生家長一起觀看微視頻參加微課的自主學習,這不僅可以增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感情,還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束縛,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實現了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目的,課堂中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賴艷,侯詠嫻,趙姣姣.翻轉課堂初探:微課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3):36-39.
[3] 梁培斌.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