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天美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中心小學,江蘇南京 211153)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教給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科目。人類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是從哪里來的呢?來自人類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我們在給學生講解《道德與法治》時是否應該從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入手,然后再用反思的收獲去指導他們的行為呢?
《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
二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課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二課是《主動學做家務活》,從中可以看出新版的教材更加側重學生的行為引導。因此要想做好《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一定要從學生的行為抓起。
如何從“行”開始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的理念與情境教學法可以說是不謀而合。我們可以巧用情境教學法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達到讓學生以行為來促進行為的目的。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1]。可以看出情境教學法注重學生的體驗,而“行”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的過程。
首先要明確“行然后知不足”的理念。低年級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說十句話不如做一件事的效果好。比如在上第一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有一個體驗館的環節是讓學生整理書包、疊衣服、扣扣子,如果教師一上來就告訴學生們整理書包、疊衣服、扣扣子的正確方法,學生對方法的印象就不夠深刻。如果把這個環節放在課的開始,先讓學生整理書包、疊衣服、扣扣子,并請做得好的同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做得好的,再請做得不好的同學說一說自己哪里做得不好。這樣學生就會反思自己剛才的比賽表現如何:自己做得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發言的時候,學生就會有話可說,同時也不會跑題亂說。學生自己就可以得出教師想要他們明白的道理,教師只要在旁邊稍加點撥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師先問學生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呢?這些學生沒什么生活實踐,未必能說出教師想要他們明白的道理,甚至滿嘴跑火車,即使教師點明,他們也可能一知半解,不明所以。因此只有讓學生們先動手做了,他們才能明白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動力去改進自己。
其次教學時應“行行重行行”。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為了讓學生能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就應該讓學生多做多練,扎扎實實地行動起來。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采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讓學生動起來。如,在上第二課《主動學做家務活》時,二年級的學生做家務的還很少,那么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比賽:讓幾個學生比一比誰做的家務最好。在課堂上比賽洗碗、洗菜等,然后讓學生做小評委,來評一評誰洗得最干凈。這種行的方式既貼近學生生活,又比較好操作。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家長的辛勞,而采用比賽的方式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能讓學生為了贏得比賽,主動要求在家多做多練。這樣就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做家務的能力。如果這樣的比賽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自理能力、動手能力就會越來越強,也會漸漸養成主動做家務活的好習慣,同時也會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
(2)采用游戲的方式提高學生們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紅綠燈在站崗》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做一個過紅綠燈的游戲。教師模擬十字路口的紅綠燈,讓學生們過十字路口,看看學生們對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則知道多少。這樣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進行紅綠燈規則的相關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在講解結束之后,可以再做一次過紅綠燈的游戲,看看原來沒有掌握紅綠燈知識的學生是不是掌握了。學生通過反復多次的游戲,就牢固地掌握了紅綠燈的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也就能很好地運用“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則,安全地過十字路口了。
(3)盡可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境教學正是掌握了兒童認識世界、學習語言的規律,充分注重兒童與大自然的接觸,引導他們由近及遠、由表及里、漸次地認識周圍世界。如果學校有條件,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條件為學生創造環境,讓他們身臨其境,理解教師上課時所要傳達的內容。
如果上課內容沒有辦法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音樂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比如,在講解《游樂園里真開心》這節課時,教師沒有辦法帶學生到游樂園里去玩,那就播放一些學生們在游樂園里玩的視頻,讓學生找一找有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對?為什么你認為他做得不對?這樣學生就會把他自己代入情境中,從自己的立場做出回答。
(4)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角色扮演活動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活動,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使他們好動的天性得到充分發揮,讓他們覺得《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是鮮活的,促使他們不斷地去探索未知世界,進而提高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上《餐桌上的學問》這一課時,故事屋環節講了小白與小花吃飯的故事。教師可以找一個很能吃的“小胖子”和一個挑食的“小瘦子”來表演:“小胖子”太能吃,爬不了樹;“小瘦子”太挑食,沒力氣走路,結果兩個人都生病了。通過這兩個學生的表演,學生們更能體會貪吃和挑食是不對的,也就初步明白了“餐桌上的學問”。這比只讓學生看圖片來體會的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為了讓情境教學發揮良好的作用,我們在教學時還要注意課堂是否生動有趣,是否貼近學生生活,是否方便學生實踐。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明白: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讓我們從情境教學入手,讓學生實踐出真知,再把得到的真知用在實踐上,從而讓學生通過“行”養成道德與法治的意識,并將這種意識貫徹到自己的行為中,做一個有良好道德與法治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