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英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松陵幼兒園,江蘇吳江 215200)
近兩年,我園在省級課題的引領下致力于中國傳統節日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傳統節日來臨之前,我園會組織教師共同查找相關的節日資源,分析節日的核心要素,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活動的目標,討論如何從幼兒的經驗出發去選擇活動內容,確立初步的主題活動方案,然后交予教師去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按照預設的內容開展活動,而是可以從中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點生發系列活動內容,并且進行更深入的探討。經過兩輪的探索與實踐,我們真切地認識到節日課程的實施要關注幼兒的興趣,接納幼兒的節奏,有效地支持幼兒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將節日資源真正轉化為幼兒課程。
在節日活動中教師會和幼兒討論很多話題,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是幼兒感興趣的,這就需要我們借助觀察去發現幼兒的興趣點,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生長點實施課程。比如,在端午節主題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對賽龍舟尤感興趣,于是我們創設情境提供材料生成了一系列與龍舟有關的活動,首先借助網絡資源查找相關的視頻及音樂,讓幼兒通過觀看、傾聽進一步感受龍舟賽那種熱鬧、緊張、團結的氣氛,再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制作或搭建自己的“龍舟”,進行模仿游戲,于是幼兒們有的用竹梯、竹竿組合成了“龍舟”,有的用紙箱、紙盤裝飾成了“龍舟”,有的用滑板連接變成了“龍舟”,同一個游戲在不同幼兒手中變換出不同的玩法。
在以往的節日課程中,大部分的內容是教師預設的。在臨近節日的日子里,教師會帶領幼兒們聽故事、念兒歌、做手工、玩游戲,雖然這些活動都與當前的節日有關,但每天走馬燈似的換內容,幼兒卻仍然只是“云里霧里”。回過頭再去思考會發現我們只顧著自己“朝前走”,卻從未關注過幼兒有沒有跟上“腳步”。在與專家的對話中我們明白:課程要“慢下來”,要關注幼兒的行為、幼兒的想法,接納幼兒的節奏,要么不做,做就要做透了。
(1)放慢腳步,接納幼兒的節奏。我們的節日課程不能走過場,而是要讓幼兒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節日。如很多節日都與美食有關,在節日活動中可以組織傳統美食制作活動,如清明節的青團子。以往每次這樣的制作活動都是幼兒園工作者們最忙亂的時候,不僅要準備食材、工具,還擔心幼兒做不好,總想方設法地等一切就緒后才讓幼兒動手,他們真正參與的活動就是做出團子的外形。活動總是一次性完成,而后也不再重復。現在我們改變了策略,將青團子的制作當作課程來做,先從為什么要吃青團子說起,再討論并探索什么材料能做出青團子,怎樣和出來的粉才可以做出青團子,最后教師帶領幼兒動手做一做團子,嘗一嘗團子。每個活動都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讓幼兒反復嘗試、比較、總結、調整,其中很多次也許是不成功的,但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體驗中幼兒才能獲得真正的經驗。
(2)融入生活,陪著幼兒一起走。好的課程方案必須與幼兒的生活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課程方案的改造是與生活游戲中生成的活動、戶外的各種活動、室內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環境建設等有機融合的,真正體現“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如在我園開展的“紅紅火火過大年”的主題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過年的物品,如春聯、福字、燈籠、中國結等用于布置教室,并且隨著課程的開展,逐步地將幼兒作品、調查表、活動照片等充實到班級活動中,營造濃厚的過節氛圍。在集體活動中,我們結合視頻給幼兒講述年的來歷,借助繪本和他們一起閱讀《團圓》《過年啦》《灶王節》等故事,讓幼兒了解春節的習俗。在音樂活動中,我們一起欣賞并表演《喜洋洋》《金蛇狂舞》等喜慶的樂曲。我們組織幼兒認識日歷,并讓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日歷。我們還帶領他們制作糖年糕、臘八粥、餃子等,并讓幼兒一起品嘗新年美食。在室內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畫出新年愿望;制作禮物并互贈對方,學說祝福語;用紅紙制作燈籠;用筆墨書寫福字、對聯。在娃娃家游戲中他們還用超輕粘土現場制作各種“美味佳肴”,用一次性紙盤和紙杯制作了火鍋盆用來“涮羊肉”,那忙碌熱鬧的場景真的就像過年一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傳統節日主題課程的實施中,幼兒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支持,我們要關注幼兒的學習動態,給予適合的引導[1]。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環境支持,給幼兒隱性的幫助。蒙臺梭利說過:“在教育上,環境所扮演的角色相當重要,因為幼兒從環境中吸取所有的東西,并將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在傳統節日課程實施中,我們的教學環境也隨著課程的深入而不斷地發生變化,如剛開始時我們以圖夾文的形式向幼兒介紹節日的名稱、時間、來歷,讓幼兒用自己的方法去調查記錄節日的主要習俗,或去收集相關的實物、圖片等資料,并在班內開辟專欄進行展示、講述。當一個個活動開展后,我們又在區角中提供相應的可操作材料,讓感興趣的幼兒繼續學習探索,如元宵節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自制燈籠。當主題課程進入尾聲時,還可以舉行一次節日會展,讓大家用多樣化的方式共同回顧與節日有關的點點滴滴,幫助幼兒在耳濡目染中逐漸認識和了解中國的節日文化。
(2)行動支持,給幼兒顯性的指導。因為節日課程中涉及的內容很多,有的可能與幼兒原有的知識經驗有一定的差距,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行動上的支持與指導。如每個節日都有相關的手工制作活動,如,春節的煙花、元宵的花燈、清明的風箏、端午的龍舟、中秋的月餅、重陽的菊花等,而每種物品的制作材料和方法又不是單一的,所以每次這樣的活動都需要教師耐心的指導,從熟悉材料了解其特點,到教師的講解示范,再到幼兒的動手嘗試,整個過程教師不僅要給予幼兒鼓勵和肯定,讓幼兒敢于大膽參與,而且在幼兒遇到困難時,更要悉心指點,讓幼兒找到解決的辦法。我們行動上的支持,能充分保證幼兒有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機會,這也是幼兒獲得感知和思維發展的重要源泉。
要將一個課程資源真正轉化為幼兒經驗,真正成為幼兒的課程,不是單靠一兩次活動就可以的,必須通過深入實踐,通過觀察、記錄、反思、研訓等方式,從環境設置、游戲區域、活動組織以及生活起居等方面,開展課程方案的游戲化、生活化、適宜性改造。傳統節日課程是我園著力研究開發的園本課程,我們努力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以課程游戲化的理念去架構節日課程,追隨幼兒的興趣和節奏,從而讓幼兒真正獲得有益的經驗。